摘要:近期,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一名年轻乌克兰女性在火车上惨遭残忍杀害,这起事件堪称近期最能揭露媒体意识形态根基——以及媒体所宣扬的精英阶层叙事本质——的案例之一。
美国主流媒体的运作模式,往往是煽动某种预设的愤怒情绪。耸人听闻的叙事总是沿着可预测的轨迹铺陈,而其刻意忽视的内容,同样令人震惊。
近期,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一名年轻乌克兰女性在火车上惨遭残忍杀害,这起事件堪称近期最能揭露媒体意识形态根基——以及媒体所宣扬的精英阶层叙事本质——的案例之一。
8月22日,惯犯小德布朗若无其事地走到23岁乌克兰难民扎鲁茨卡娅身后。当时扎鲁茨卡娅正坐在火车上,专注于自己的事,布朗却冷血地朝她颈部连刺三刀,致其死亡。随后,他手持滴血的刀,悠然离去。
这起无端施暴的残忍袭击被监控录像完整记录,但夏洛特市民主党市长莱尔斯却主张不公开录像,表面理由是“尊重受害者家属”。最终录像还是得以曝光,事件迅速发酵。
然而,这场舆论热潮却始终无法触及主流媒体固若金汤的“堡垒”。即便马斯克在“终结觉醒”话题下发声,指出媒体令人震惊的沉默态度,推动事件成为热门话题,主流媒体依旧无动于衷。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主流传统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等——报道了这起案件。
人们或许会认为,哪怕纯粹出于偶然,也该有一家“知名”媒体打破这种沉默。但现实并非如此,正如泰比曾精辟指出的:
“媒体报道如同羚羊群迁徙,没有哪只羚羊能脱离队伍,否则会打乱其他同伴的节奏。因此,它们会一直坚守防线,直到所有人都放弃坚守的那一刻。”
截至本文撰写时,似乎媒体“羊群”已开始不情愿地向“舆论焦点”靠拢。这意味着,无论经过多少淡化处理,这起事件的相关报道很快将随处可见。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起事件拥有了不可阻挡的传播势头?首先要从跨种族犯罪报道中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说起。本案中“白人受害者+黑人凶手”的组合,通常正是媒体选择沉默的诱因。
当黑人对白人犯罪的案件无法回避时,媒体会刻意隐去当事人的种族信息,报道语气也多是“唉,真是场悲剧”之类的轻描淡写;可一旦种族角色反转(白人凶手+黑人受害者),媒体便会大篇幅追踪,渲染得沸沸扬扬,种族议题会像电线般贯穿全程报道。
在这种严重扭曲的跨种族犯罪报道环境下,人们难免会误以为:在美国,黑人时刻面临着白人种族主义袭击的致命威胁。这种认知正是“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兴起的重要推手之一。
然而,难以获取的跨种族犯罪真实数据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美国司法部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藏着一段相当引人注目的表述:“2019年,黑人对白人实施的暴力事件(47.257万起),是白人对黑人实施暴力事件(8.998万起)的5.3倍。”
在拜登政府时期的后续报告中,类似直白的表述消失了,但没有理由相信现实中的犯罪趋势发生了改变。
扎鲁茨卡娅遇害之际,恰逢美国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跌至历史低谷。媒体误报、事实性错误早已屡见不鲜,无需再举例佐证;其构建叙事的手法也愈发强硬,以至于从几乎任何一篇报道中识别出媒体所推崇的“主流立场”,都成了一种类似“室内游戏”的轻松事。
更深入来看——尽管这个话题极具争议——公众对这起无端杀戮的愤怒,还折射出一个根深蒂固的禁忌正逐渐瓦解:许多美国白人已厌倦了“无法展现哪怕最微弱、最谨慎的种族团结”的现状,而其他族群却能毫无顾忌地表达种族认同。类似的现象也在英国上演,只是舞台与参与者不同。
这起事件还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且已有多方提及:受害者来自一个自2022年起美国据称投入巨额财力与精力“捍卫”的国家。
美国政府向基辅提供的援助资金约1300亿美元,折算下来相当于每位乌克兰公民能分到3500美元——这笔钱足够为乘坐火车的人配备一名保镖了。
然而,那些“挺乌派”的沉默,与主流媒体如出一辙。这无疑印证了一个在整场俄乌冲突中始终清晰的事实:无法推动西方精英媒体叙事的乌克兰人死亡事件,只会被摒弃和忽视。
这种冷漠态度还深刻揭示了一个现实:美国国内的“挺乌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他进步主义议题捆绑的“政治口号”,其背后是疲态尽显的媒体充当统一传声筒。
人们随处可见的乌克兰国旗,很少反映真正的原则立场,更多是对精英阶层“立场暗示”的顺从。
或许有人会说,各方不过是在这起充满人性悲剧的事件中选边站,借此捞取政治资本;或许所有人都会被指责“借悼念之名,行宣传之实”。
这位年轻女性的死亡,确实是一场人间悲剧,且格外令人痛心。但如果只将其视为一场单纯的悲剧,而无视其背后的深层背景、拒绝从中得出任何反思,那便是刻意的无知。
当一场悲剧同时暴露两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时,它所揭示的,正是驱动美国社会运行模式的“隐形磁石”的真实轮廓。
来源:古书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