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一大早,岳阳日报编辑传播中心收到了一封沉甸甸的来信。信纸那端,是华容县三封寺镇辅安村一位患癌的老人周德泉。病榻上,他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一名曾经的民办教师的青春回忆。字里行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充满了对教育最质朴的热忱、对学生最深沉的
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一大早,岳阳日报编辑传播中心收到了一封沉甸甸的来信。信纸那端,是华容县三封寺镇辅安村一位患癌的老人周德泉。病榻上,他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一名曾经的民办教师的青春回忆。字里行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充满了对教育最质朴的热忱、对学生最深沉的爱,让我们读后热泪盈眶。
现将他的全文原貌刊登,谨以此文,致敬那个“亦教亦农”的特殊年代里,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
今天是中国第41个教师节,我禁不住想起了那段既是教师又是农民的岁月,不仅让我回味无穷,而且还感到无上荣光。
1978年,我有幸被安排到村办学校教书。那时的村办学校已不再是昔日村民家的土砖茅草房,而是由村里出资修建的宽敞明亮的砖瓦教室,崭新的木桌椅整齐排列。站在讲台上,望着下面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终于能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一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了。
图为ai生成
然而,民办教师的身份意味着我们必须过着“半教半农”的生活。我们没有固定的工资,和普通社员一样,依靠记工分来维持生活。白天在学校教书,放学后便要急忙下地劳作;即便在寒暑假,其他国家老师可以休息,我们却要与社员们一同参加集体劳动,以确保年底能分到足够的口粮。尽管如此,每当看到孩子们学会一个新字、解答一道算术题时,那份成就感让所有的辛劳都变得值得。
图为ai生成
然而,时代在进步。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开始陆续分配到各个学校,他们带来了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像我这样既无文凭、又无背景的“土教师”,逐渐感到自己与时代脱节。最终,我只能默默地离开那倾注了我全部心血的讲台,重新回到田间地头,拾起锄头,继续我的农民生活。
图为ai生成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仍会梦见那间明亮的教室,梦见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那段既是教师又是农民的岁月,那些在粉笔灰和泥土间穿梭的日子,已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图为ai生成
编后语
读完周德泉老人的信,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民办教师的影子:他们手执粉笔,也握锄头;站在讲台,也走在田埂。他们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沉默的基石,却托起了无数农村孩子的未来。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所有如周老师一般,在岁月长河中默默耕耘、播撒希望的老师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与祝福。愿每一份奉献都被铭记,愿每一位师者皆得荣光。
作者:周德泉
来源:岳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