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忆散文|烛照山岚:一段乡村教师的记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5:13 2

摘要:1990年秋,我师范毕业,如同一粒种子随风飘荡,没有任何关系,当时从来就没有托关系意识,任由主管部门分配,结果被分入本乡离家十公里交通闭塞无师问津之地(有的来了干一两年就走了)。

文:汪仕云

1990年秋,我师范毕业,如同一粒种子随风飘荡,没有任何关系,当时从来就没有托关系意识,任由主管部门分配,结果被分入本乡离家十公里交通闭塞无师问津之地(有的来了干一两年就走了)。

八月三十日傍晚我刚放牛回家,邻庄的小学老师包老师来我家通知我,下午姚河辅导区人事会刚开,我被分入阳山小学,九月一日上班。

开学那日,我在小学程大德校长,包立存老师程从高老师护送下,骑着三辆自行车,前去报到。山路弯弯,暑热未退,汗流满面,先兴奋后失望。

当年轻的我被命运之舟载着,分配入这山深雾重之处的小学时,校舍栖身于古旧祠堂之中,让我倒吸一口凉气。背靠一座大山,前面也是一道山梁,让人压抑沉闷。祠堂的雕花木窗早已褪尽了颜色,如同一个老人枯槁的皱纹;泥土地面坑洼不平,印满了师生日复一日的足迹;天井里偶有漏下几束阳光,却总也照不透整间屋宇的昏沉。教室犹如鸽子笼,阴暗狭小。办公室门前挂着一截三十厘米长的钢管,上下课的信号靠小锤在上面敲打发出当当的声音传递。如此环境让我面对——我将在此工作,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学校,与我理想中的小学相差甚远。

六位老师守着五个班级,只有我最年轻是外地的。其他五位中年教师都是本村的,两位公办,两位民师,一位代课教师。学生如一群小雀,叽叽喳喳地挤在这略显逼仄的屋檐下,使原本肃穆阴森的祠堂,竟也生出几分亲切活泼的生气。本村适龄儿童在此接受启蒙教育直至小学毕业。

教学情形,尤难忘怀。几位老师均用传统方法,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几本教本,朴素认真,教学态度如同山谷里的磐石,稳重而坚定。教室里常是几个年级的学生混杂一起,称之复式教学,老师轮番授课。记得那个邹教师,教语文时声如洪钟,讲算术时却语重心长,他手中的戒尺偶尔轻轻落下,其实更多时候只静静躺在讲台上,仿佛只是为提醒着某种规矩。他端坐于讲台之后,弓着腰,粉笔灰簌簌落满洗得变色的中山装袖口,字迹却工工整整在黑板上铺展,如同在贫瘠山石间凿出清泉,滋养着山野里贫瘠的求知之苗。民师班刚进修毕业的朱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温文尔雅,板书清秀如同他长相一般。课后时常讲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李校长师范数学班毕业,对学生严厉,学生对他十分敬畏,他脾气暴躁,上课认真,推理分析步步深入循序渐进。杨老师嗓音洪亮,音乐课上余音绕梁。

其间教学之余最伟大工程是“扫盲”与“普九”,犹记晚上给扫盲学员上课情景,主要是识字教学,学员从零开始,岁数大,记忆力差,反复读多次讲,因材施教,结合生活实际,我自编教材,成效显著。如教学鸡、鸭、鹅、鸟放置一类,猪、牛、狗、羊放置一类。学员们收获进步快,顺利完成考核任务。

课后教师们的娱乐活动要么下象棋,要么打扑克,三打一或三打二,讲究配合,有时带点小刺激。

我也渐渐以校为家。晚上我租住在一农户家中,常点起一只30瓦电灯备课批改作业,灯光昏黄,将我伏案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宛如一幅沉默执着的画。有周围学生夜晚特意来问功课,我拿出搪瓷碗,倒上热水,孩子们便争着喝一口,那热气蒸腾于他们通红的小脸上,倒像冬日里升起一轮小小太阳。更难忘家访时艰难跋涉于山间小道,脚下湿滑的青苔台阶,路边开满不知名的野花,随行学生的小手紧拽着我的衣角,引我小心地穿过湿漉漉的山路——我们一同攀爬的何止是山径,更是彼此心灵之间蜿蜒的崎岖路。

正月里,好客的村民把我们请入家中做客,烤着火吃瓜子吃花生吃板栗,以最丰盛的农家菜招待我们,觥筹交错间,看出他们对我们工作最大肯定从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九二年,村小迁址,举全村之力,迁到一开阔地,学生有了活动场地,告别祠堂阴暗潮湿。教学环境大为改善,为“普九”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年授四年级语文三年级数学两个主科加上音乐,一周二十多节课。后带六年毕业班语文加小四科(自然历史地理品德)教学。每年毕业统考,成绩斐然,村干部一次次挽留,让我不忍心离开,舍不得友好相处的同事,舍不得求知若渴的学生,舍不得纯朴善良的村民,一晃扎根七年。

七年光阴,竟如溪水般于指缝间悄悄流走。离开大山时,孩子们站在高处向我挥手,身影渐小,融入山岚,终成了天边几粒淡墨似的点痕。

多年之后,再回想起那段山祠岁月,我恍然明白了:那祠堂里漏下的,岂止是天光?——那是我生命中无法磨灭的烛照,穿越岁月漫漫寒夜,至今仍以它朴素微光,温柔拥抱我日渐苍老的灵魂。

而今这所小学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孩子要到很远的地方求学,当年的琅琅书声只能留在记忆中。

在那片贫瘠却温热的土地上,我们不仅播下知识,更在幼小心田里点亮理想的灯塔——走出大山。我收获到坚韧,收获到与同事和谐相处,收获到随遇而安,收获到知识改变命运……

【作者简介】汪仕云,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就职于舒城县汤池中心校。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回味乡村,曾有作品发表于《安徽教育报》《小学生导读》《皖西日报》《乡土文学公众号》《诗意的红烛》《JH分水岭》《舒城文学》等平台。

【觉得有共鸣的话,点个爱心,让同频的人看到】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来源: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