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中国哪个省的人口最多?为何广东后来成为第一人口大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0 09:10 2

摘要:四川曾经风光无限。百年前,这地方的人多得让人咋舌,北洋时期全国老大,随便举一下一四一二年,一算将近五千万四川人。你还能想象吗?现在全国人口最多的广东,那会儿还屈居第四,只能捧着二千八百万的家底,瞧山东、河南在前头喝彩。可换了个世道,广东却一跃成了冠军,常住人口

人口“王冠”漂流记:从成都米袋子到珠三角工厂灯

四川曾经风光无限。百年前,这地方的人多得让人咋舌,北洋时期全国老大,随便举一下一四一二年,一算将近五千万四川人。你还能想象吗?现在全国人口最多的广东,那会儿还屈居第四,只能捧着二千八百万的家底,瞧山东、河南在前头喝彩。可换了个世道,广东却一跃成了冠军,常住人口破了亿,把四川远远甩在身后。这王冠怎么就默默换了个脑袋?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说到底,是一部写在人身上的中国现代化风云录。

要说四川最牛的年月,那就是旧社会的尾巴了。那时的成都平原,是名副其实的“大米仓”,地肥水美。都江堰的水,淌了两千年,总不罢工,说是全国唯一能“两年五熟”的地方,一年好几茬粮,其他地方根本追不上。你若是站在江津白沙码头,粮船来来往往,光1917年一次新谷上市,码头边竟然顶着三百艘大船。想想那画面,稻谷的香气混着江风,生生把饿肚子的风险留在了门外。

可这“盛世”,背后藏着点让人无奈的东西。清末“湖广填四川”,大批移民进了四川,可土地面积可没跟着长。到抗战的时候,四川用全国几乎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要养全国八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这衣服怎么缝都嫌短。地分得越来越细,一家头上才分下不到两亩地。等到四十年代,《大公报》左算右算,说四川佃农占了八成,谁家的锅里都没油水。人多地稀,表面风光,实则步步紧逼,就像一条勒在脖子上的拴马索。

时间一晃,画风大变,南边的广东静悄悄地开始热闹起来。说句闲话,广州人祖上其实不耐冷,改革开放前都还偏安南方一角。可1978年以后,那边天就开始变了色。深圳当时还只是个镇,人口三十一万,摊到今天的地铁线上,只算得上个路边的站台。可你再翻到九十年代初,一下子飙到三百万,什么速度?简直像是往锅里加了酵母。

广东那时候抓住机遇,比全国哪个省都敢“先吃螃蟹”。东莞一下冒出三来一补企业,光1984年就一千五百家,这种加工贸易模式像瘟疫一样传开。你要问为什么大家都往那里跑?其实很简单,广东先给了外省人机会。1990年广东出台了流动人口的“土政策”,说白了就是“不挡你进来,但你得守规矩”。以前全国搞计划经济,谁家户口就是铁栅栏。但广东撬开了这道门缝,外省人像放了风的羊,全往南边涌。

说个细节你就知道南下有多猛。1987年,东莞茶山镇突然来个香港制衣厂,半个月竟收到湖南郴州寄来的三千份求职信。人就跟候鸟似的,那几年春运的火车站,比庙会还热闹,像潮水一样涌来广东。

有段时间,老广们也有点发懵,突然冒出这么多“外路人”。广深铁路专门搞“民工专列”,一个春节下来,旅客首次破了一千万。城市和农村,每天都有人背着蛇皮袋子跨江越岭,要么送快递,要么拧螺丝,还有人下了夜班吃碗肠粉,蹲着等第二班。“民工潮”是城市最初的鲜活底色,多少人就在这样的奔忙里,熬成了老板、业主、再送下一代进了小区和写字楼。

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这股人口大潮越发猛烈。广东成了世界工厂,光外来工就够挤下一个荷兰。村村都有工业园,县县都是拼装车间。别看佛山不起眼,那时候县级工业园能有两千多个,里面塞满了做电器、做家具的壮劳力。你走进清溪镇的电子厂,工资一天飙到了二十五块钱,跟打了鸡血似的。那会工人流动终于慢下来,到了2000年,三分之一的外省人已经在广东扎下根,五年没走。

世界大潮卷过来的时候,广东站在了浪尖。WTO一进、组装线一铺,全球的小商品、电子元件,都在这里“咔咔”出厂。广州一处黑人的小区,到2007年就有两万老外扎堆,想想都不真实。有人说那时的广东,是全中国最像地球村的地方。

可这股风光慢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到2008年以后,广东玩起了“超级城市游戏”。要说国家搞大湾区规划,想把珠三角变成人数近亿的大城市群。地铁盘子越铺越广,广佛之间早上跨城上班、晚上回家,日均得几十万人,比农村大庙会还要热闹。深圳一纸户籍政策下来,光一年就有五十九万人成功落户。这事搁在上海、北京,谁信?

但热闹背后,总有紧张。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高到吓人。你看珠三角,已经压上了国际警戒线的红线。深圳居住用地只占二成多,要知道纽约是四成多,东京更是三分之二全铺开了。东莞拼三旧改造,挤出来一万多亩地,等于再多造了一个松山湖。广州搞起地铁上盖社区,一下规划了六百多个,往天上挤人,未来的人口密度估计比蜂窝还夸张。

可你说发展快了就没有烦恼?偏不。比如广州猎德村,祖祠边上就是CBD高楼,玻璃幕墙和祠堂红砖头对峙着,婆婆和白领喝同一家豆浆。传统和现代的重复碰撞,你说哪一方能“赢”?其实没答案。

再近几年,广东这人口大省的“帽子”也不是那么稳的了。外来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开始流入,可另一些普通打工人悄悄掉头回了老家。东莞“厂二代”返乡的多达六成。你又发现,深圳新生儿父母大多是湖南、湖北、江西来的,土生土长的粤人反倒不多了。甚至,印度技术工人也来了,也学着在工业园里混饭吃。

未来会怎样?说不定AI和机器人又要搅局。人口还会是广东的底牌吗?在佛山的机器人经济区,操作台旁站着湖北小伙,他老婆在做潮州壶的直播。古老的手艺和最潮的科技同一间厂房里转圈。广东也许还是那个会“接地气”的地方,只要人和他们的智慧还在碰撞,就有人愿意留下——不论王冠戴在谁头上。

谁会想到,数百万的商帮、千万的民工、亿级的城市聚落,一环扣着一环,全都系在这条奔腾着的南方河流上。等哪天风又变,广东会不会让出头名,没有人知道。但那些漂泊过、拼过、爱过的日子,成了几代人最私人的回忆。我甚至想,哪怕地铁往下钻、写字楼往天上冒,那些带着家乡口音的方言、笑声,还有孩子追着麻雀跑的脚步声,总会在某个傍晚的街角,短暂地停留一下。

故事,到这里,其实还没完。

来源:大气星辰QN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