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夏天,吴立萍带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扎实学识,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校门走出。同年,又借着“金鹤回岗”人才引进计划的东风,成了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前身是鹤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员。从入职那天起,她就像田埂上努力扎根的幼苗,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谦逊与韧劲
2017年夏天,吴立萍带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扎实学识,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校门走出。同年,又借着“金鹤回岗”人才引进计划的东风,成了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前身是鹤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员。从入职那天起,她就像田埂上努力扎根的幼苗,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谦逊与韧劲,在领导的悉心栽培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带下,一步步向上生长,把每项工作都做得像饱满的谷穗般沉甸甸。
在知识的田野里深耕细作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吴立萍始终像向日葵追逐阳光般紧跟党的步伐,逐字逐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字里行间触摸“三农”发展的脉搏;反复琢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让前进的方向更加清晰;把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嚼碎吃透,化作指导工作的“金钥匙”。
刚接手绿色食品业务时,她像突然闯进陌生麦田的新农人。“环境监测”“投入品使用”“质量控制”这些专业术语,像一串串绕人的麦芒,让她一时手足无措;堆积如山的申报材料,密密麻麻的条款像复杂的田垄,让她不知从何理起;严苛的证后监管工作,更像精密的播种机,容不得半点差错,让她常常感到本领恐慌。但她心里清楚,年轻就是最好的“墒情”,学习就是最有效的“肥料”。
她像海绵吸水般扑进业务学习里:跟着前辈跑认证现场,把产地环境调查的每个细节记在本子上、刻在心里;泡在业务培训的课堂,把农药肥料使用准则嚼碎了消化;对着政策文件逐字研究,把《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里的条条框框变成手头的“活字典”。从对着申报材料犯怵,到胸有成竹地指导企业填报;从对年检工作一头雾水,到被省中心抽调成专家组成员,跑遍各地市开展检查;从对专业名词一知半解,到能精准指导企业按标准生产——她在学习的田地里挥汗耕耘,终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把绿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要求摸得“门儿清”。
在实践的土壤里锤炼担当
吴立萍始终抱着“把每粒种子都播进合适土地”的较真劲儿,用“严、细、精、实”的标准对待每一项任务。
绿色食品标志申报工作中,她像守护麦田的守望者,把好每道质量关。在她的细致推动下,鹤岗的绿色食品认证面积从142万亩扩展到148万亩,像一片不断生长的绿色海洋;认证数量从58个增至88个,如同田埂上冒出的串串新穗;产品种类也从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稻米、食用菌、酒饮、杂粮、水产品、畜产品、蜂产品……像一场丰盛的田野盛宴。这份耕耘让她在2020年收获了“全国绿色食品标志优秀监管员”的荣誉。
在标志监管工作中,她更像一位严格的“麦田管家”。手把手教企业规范使用标志,盯着大家把绿色食品标准落到实处,把业务档案理得清清楚楚。每年的年检工作,她都像过筛子般仔细,多年来我市从未出现过年检不合格的情况。这份坚守让她在2020年、2021年、2022年、2024年四次捧回“全国绿色食品标志优秀监管员”的奖状。
专业技术上,她不忘给工作加点“科技料”。主持并参与的2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转化,让技术长出“翅膀”;参与制定的4项鹤岗市地方标准,为绿色农业立起了“标尺”;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2篇论文,把实践经验变成了可分享的智慧。2021年,她成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骨干,2024年又跻身鹤岗市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植物保护学科梯队”“蔬菜学科梯队”第三梯队,在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在销售的天地里开拓进取
为了让我市的绿色食品走上百姓餐桌,吴立萍不遗余力地推销我市的绿色食品。她牵头编印的《鹤岗市绿色食品宣传册》像一本精美的田野图鉴;和市融媒体中心合作的《食品与健康》节目,把绿色理念送进千家万户;组织的“龙年年货大集”,让市民在家门口尝到了绿色的鲜甜。在品牌展销的舞台上,她变身鹤岗绿色食品的“推销员”,她还带着企业负责人跑遍全国展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优质农产品展销周……在一次次亮相中,鹤岗绿色食品的名气越来越响。萝北县长兴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家米、黑龙江省兴汇宝泉酿酒有限公司的名山岛酒,接连在第二十一届、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摘得金奖。
从刚入职时面对多项任务手忙脚乱,到如今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吴立萍在这片黑土地上慢慢读懂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深意。她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在乡村振兴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勇挑重担。她像一位农夫,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带着韧劲深耕,期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时刻。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