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誓言,韦海云用三十年青春默默践行。童年在瓦房教室求学的经历,让她深知乡村教育的艰辛。1995年从兴安师范学校毕业后,她放弃进城机会,毅然返乡执教。先在永福县永安乡田村小学开启教学生涯,次年调入永安初级中学,此后便扎根于此,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誓言,韦海云用三十年青春默默践行。童年在瓦房教室求学的经历,让她深知乡村教育的艰辛。1995年从兴安师范学校毕业后,她放弃进城机会,毅然返乡执教。先在永福县永安乡田村小学开启教学生涯,次年调入永安初级中学,此后便扎根于此,用知识照亮一代代乡村孩子的心灵。
9月9日,第41个教师节前夕,记者在永福县永安乡永安初级中学一间摆满学生作业本的教师办公室里见到了49岁的韦海云。
以“学”应万变
跟上教学新节奏
“从小在农村读书,如今看着家乡学校大变样,教室从瓦房换成楼房,教学设备从黑板变成多媒体全覆盖。”韦海云感慨道。初到田村小学时,她带学生在简陋教室上课、在草坪操场游戏,备课全靠手抄,试卷需刻钢板印刷;转入永安初级中学后,教学条件虽有改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今,电子白板可播放教学动画,她还会借助在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作为本土教师,韦海云熟悉乡村学生“基础薄弱、两极分化严重”的劣势:不少学生父母常年务工,家庭教育缺位,小学知识存在断层;部分家长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在永安初级中学任教期间,她先后承担历史与语文教学,2005年至2016年兼任班主任,兼顾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面对教学条件升级,韦海云从不以“乡村条件有限”为借口。学校首配多媒体设备时,她主动向年轻教师学习制作PPT,周末在家练习;她在学校带头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资源应用,还帮助其他年长教师。2016年卸任班主任后,她专注初一、初三语文教学,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调整教学策略。
她的课堂巧妙融合传统经验与新教法:讲《论语》时,用“种玉米要常除草”的家乡俗语帮助后进学生理解“学而时习之”,同时用电子白板播放孔子周游列国动画;教“改革开放”历史时,让学生带老农具、旧粮票,结合在线纪录片片段,直观展现家乡与时代的变迁。“韦老师的课,既有家乡味儿,又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学生黄丽萍说。
凭借独特的教学方法,她所教科目多次获县级教学质量一等奖,还先后荣获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永福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
韦海云与年轻教师探讨教学方式。
以“爱”守初心
点亮成长暖心灯
“都是乡里乡亲的孩子,看着他们就像看着自家晚辈,得让每个孩子都有出路。”作为本地人,韦海云对农村学生的困境格外上心——知道他们缺少陪伴,担任班主任期间,她常利用课后时间给孩子们辅导作业;了解“双困生”的难处,她总会悄悄帮衬。
韦海云在课间给学生辅导。
有几个学生让韦海云印象尤深。一个叫杰杰(化名),个子小,从小体质差,想退学。韦海云多次放学后,踩着永安乡的泥泞山路去家访,给杰杰讲名人的故事,讲老师自己的故事,终于让杰杰继续上学,后来毕业留在桂林的一所学校任教。一个是单亲家庭的荣荣(化名),生病没钱治,韦海云不仅垫付了医药费,还帮她申请补助。如今荣荣考上高中,每次放假回永安乡,都会先去学校看她。还有一个叫琦琦(化名),曾因早恋影响学习。韦海云没有批评,而是像大姐姐一样拉着她的手说:“咱永安乡的姑娘要像山上的竹子,先扎稳根才能长得直。”又用多媒体播放青春期情感引导短片给他们看,最终帮琦琦和相恋的同学摆正心态,两人都顺利考入县里高中。
作为班主任,韦海云还根据乡村学生的成长特点细化育人重点:七年级,利用学校新建成的校园广播站,让学生自主策划“永安乡文明小故事”栏目,在实践中培养习惯;带着八年级学生去乡敬老院做志愿服务,用家乡人熟悉的“敬老情”替代说教;九年级,结合永安乡的乡村振兴实践,邀请从本校毕业的大学生“云分享”,让学生明白“读书不仅为考学,还能建设家乡”。
“她给人的感觉,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能依靠的‘大姐’,有难处时找她,从不会失望。”桂林市石油小学教师门宏炼感慨道。而当年,正是韦海云用“学好知识,回报社会”的叮嘱,为她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以“责”担使命
传递育人接力棒
“我是永安乡教育变化的受益者,现在要做家乡教育的铺路石。”30年来,韦海云不仅扎根讲台,还主动承担“传帮带”责任,助力年轻教师适应乡村教学。
永安初级中学年轻教师王相苏是外乡人,刚入职时不熟悉本地学生特点,课堂纪律难把控。韦海云主动提出让她跟班听课,教她用永安乡方言俗语讲解知识点,帮她设计“乡村生活小问答”互动环节——比如用“种水稻要分几步骤”类比“写作文的思路”,让王相苏很快融入教学。“韦老师总说,教农村孩子,既要懂教育规律,更要懂家乡人情。”王相苏说,在韦海云的带动下,学校里的年轻教师都养成了“接地气”的教学风格。
“在乡村教育岗位上,能三十年如一日保持初心,既懂教学创新,又善暖心育人,还肯帮带新人,韦老师就像学校的‘常青树’,为学生们遮风挡雨,也为学校撑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片天。”永安初级中学校长韦英才在谈及韦海云时,言语中满是敬佩。
“以校为家”的教学生涯,让韦海云对家人充满愧疚:2005年前后,因兼顾教学与班主任工作,没时间接送不到三岁半的女儿,听女儿老师转述孩子“下午我妈妈来接我了”的念叨时,她愧疚落泪;2010年春季学期,婆婆住院手术,忙碌的她未请假探望,至今觉得未尽儿媳义务。现在只要有空,她就陪婆婆聊天、做家务,尽量弥补。家人的理解与包容是她全心投入教育的重要支撑。
“看着孩子们走出乡村、奔赴理想,或归来反哺家乡,所有付出都值了。”韦海云说,自己的根已深扎这片土地,与学生心灵紧紧相连。未来她仍愿做不灭的灯,照亮讲台,也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来源:桂林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