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成长的旅程里,总有一些声音似潺潺溪流,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他们,就是我们的教师。在这个金风与硕果共舞的美好时节,第41个教师节正带着满满的温情与敬意悄然走来。为此,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推出“教师说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成长的旅程里,总有一些声音似潺潺溪流,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他们,就是我们的教师。在这个金风与硕果共舞的美好时节,第41个教师节正带着满满的温情与敬意悄然走来。为此,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推出“教师说”专题报道,诚邀老师们打开心扉,分享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教育故事,让温暖与感动在字里行间流淌。
在星光与微光间践行教育的温度
淄博七中 王昕滢
站在高中讲台的第九个年头,手握粉笔演算过无数道数学题,也作为班主任见证了三届学生的青春蜕变。我常常在晚自习后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发呆——那些写满公式的黑板、堆着试卷的课桌、贴在墙角的班级合照,都藏着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于我而言,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彼此照亮、共同成长的旅程,那些或温暖、或励志、或闪光的瞬间,早已成了我职业路上最珍贵的宝藏。
疫情线上教学的那段日子,至今想起仍满是感动。2022年春天,线下课堂突然转为线上,屏幕成了师生间唯一的连接。我班上的小宇是个典型的“调皮鬼”,线下课上总爱躲在后排睡觉,作业也常常拖欠,可线上教学的一次意外,却让我看到了他不一样的一面。那天我直播讲解数学试卷,连麦提问时,小宇的镜头迟迟没打开,只有断断续续的声音传来:“老师……我家网不好,我在院子里蹲着连热点呢。”后来才知道,小宇家在农村,父母是环卫工人,疫情期间忙着社区消杀,家里只有他和年迈的奶奶。为了不耽误上课,他每天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借着邻居家的热点听课,笔记却记得比谁都认真。
得知情况后,我给小宇制定了“阶梯式”的学习计划,每天课后都会抽半小时为他答疑,从基础公式补起,偶尔也会聊两句家常。有一次他说:“老师,我以前觉得学习没用,可看着我爸妈每天累得直不起腰,还总说‘你好好读书,不用像我们一样’,我突然想努力试试。”那之后,小宇像变了个人,线上作业从不缺席,甚至会主动问我拓展题。复课后,他第一次主动坐到了前排,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从及格线边缘冲到了班级前20名。他在错题本上写道:“谢谢老师没放弃我,也谢谢那段蹲在院子里听课的日子,让我知道我也能学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的力量从不是“强迫”,而是当学生愿意迈出第一步时,我们能及时递上一束光,照亮他前行的路。
除了这些“后进生”的转变,课堂上的“意外互动”,也常常让我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一次讲“立体几何”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四面体,讲解如何计算它的体积。正当我推导公式时,班里的男生小李突然举手:“老师,我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算?”我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当然可以,你上来写吧。”
小李走上讲台,没有用传统的公式法,而是通过“分割正四面体为四个小三棱锥”,结合空间坐标系计算体积。虽然他的方法步骤更繁琐,但逻辑完全成立。我带头为他鼓掌:“这说明大家在做题时,不能只局限于老师教的方法,要学会主动思考。”那堂课,我们围绕“几何体体积的多种解法”展开了讨论,有学生提出用向量法,还有学生想到用补形法,原本枯燥的公式推导,变成了一场充满思维碰撞的“解题研讨会”。
这件事让我更加坚定,数学课堂不该是“教师单向输出”,而应是“师生双向互动”。此后,我常在课堂上设置“解题思路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方法,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也会引导大家一起分析问题所在。
我的沉淀出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看见”与“唤醒”的艺术。所谓“看见”,是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而“唤醒”,则是用尊重、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主动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从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德育”细节:讲“概率”时,我会告诉学生“每一次努力都是在增加成功的概率,没有一蹴而就的幸运”;讲“数列”时,我会用“等差数列的公差”比喻“坚持的力量”,告诉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积累就会有大的突破”;批改作业时,我会在错题旁写下“再试一次,你离正确答案只差一步”鼓励的话语。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九年,也是我送的第三届毕业班。在今年的高考中,班里有两名学生裸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一半的同学考入985院校,每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入理想大学,我都会想起初登讲台时的自己。九年时光,我从一个紧张的新手教师,成长为学生口中“懂数学也懂我们”的老师,而支撑我一路走下来的,正是那些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瞬间,是教育这份事业带来的无限温暖。
未来,我依然会带着这份初心,在高中的讲台上,继续“看见”每一个学生,“唤醒”每一颗心灵,陪他们走过青春里最珍贵的一段路——因为我始终相信,教育的意义,就藏在这些平凡却温暖的瞬间里,藏在师生彼此成就的时光里。
来源: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