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林机灵聪慧,15岁就随父亲进京在六必居做学徒,27岁被聘为东四牌楼一带“全德昌”的领东(经理人)。赵林还是“六珍号”铺东,并与天津一位朋友合资开办了一家主营纸张文具等文化用品的商号:“万兴魁”。
▌李石
赵瑞基(赵晋)、赵国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合影
据六必居的历史档案记载,1930年,六必居酱园老铺东赵致中的三儿子赵林,接过了六必居铺东的位子。
赵林机灵聪慧,15岁就随父亲进京在六必居做学徒,27岁被聘为东四牌楼一带“全德昌”的领东(经理人)。赵林还是“六珍号”铺东,并与天津一位朋友合资开办了一家主营纸张文具等文化用品的商号:“万兴魁”。
自升任铺东之日起,赵林便主持每年两次的六必居全体员工大会,一次是在农历七月初七,另一次是在春节后的农历二月十二。赵林还曾担任过北平临汾商会会长,他弘扬晋商文化,秉持诚信为本的理念,支撑六必居老号居于乱世而不倒。
赵林经常读书、看报、听广播,关注社会大事。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他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服务的,于是便想办法支持北平地下党的革命斗争。抗战胜利后,依然支持共产党的进步活动。
在北平和平解放前,他还把家中位于东四三条和北海附近的两处两进四合院,全都暗地里捐给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并利用老酱园为掩护,积极支持北平地下党的秘密活动。后经考证,位于牛街南口外甲二号的六必居分号——老酱园,就是北平地下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
据中共北平地下党平民工作委员会(简称北平平委)书记赵凡同志的回忆:1946年4月,“我进城最初与地下党负责油盐店行业的刘志接上头,为方便工作,刘志找了个方便与我接头的地点,就选在牛街南头路西的一个酱菜园。”
当时的地下党员张喜增在这里当工头,以遮挡耳目。“这是一个腌制酱菜的作坊,院子相当大,摆满装满的酱缸,忙时雇临时工忙活一阵,平时只有两个人看管,翻翻缸、倒倒腌菜,地点隐僻。是一个比较隐蔽的地下党活动场所,为了避免暴露,有重要和秘密联络事宜时,我又以买卖人身份出现,并不招人注意。”
新中国成立前,北平有大小油盐店1650余家,工人约2万人,行业工人受资方剥削压迫,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油盐酱醋行业有个行会组织叫油盐酱醋公会,这个公会名义上是工人组织,实际上一切活动也受资方控制和操纵。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油盐酱醋公会日,这一天全行业店员工人放假一天,由公会举办聚餐、演戏等。1946年,为求生存,工人们准备展开一次较大的行业斗争,北平平委决定利用公会日组织工人进行一次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在北平平委的谋划下,工人们以行业公会名义向资方提出三项条件:一是实行实物工资,制定以150斤玉米为实物工资的标准:二是柜上不得随便解雇工人:三是年终发给每个工人两个月的工资作为分红。
因为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六必居的资方率先答应了工人们的要求。在其影响带动下,各油盐店也都在北平地下党的组织下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历史上,北平手工业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字号里多为同乡。旧时,六必居前店负责经营的多是山西临汾人,而在后厂负责生产的则大部分来自河北唐县、完县(现顺平县)等革命老区。当地革命老区的中共县委利用他们回家探亲的机会,把他们集中起来办培训班,讲形势、讲政策,并从中发现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六必居部分店员回家探亲时,接受了革命教育,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回到店里后,广泛团结身边群众,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壮大组织,积极开展斗争。
1949年1月,赵林因病加重不得不送到府右街北大医院治疗,18日医治无效去世。其长子赵瑞基参加革命,南征北战,二儿子赵国基年龄尚小,于是地下党组织出面,帮助赵家料理了后事。赵林去世后,他的侄孙赵煜接任六必居铺东。
赵煜接过铺东职位后,同样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新中国的大旗。他领导的六必居在后来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过程中,与一些资本家“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1954年12月,赵煜带领六必居34名股东,率先公私合营。在六必居的带动下,1956年1月北京市酱菜行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值得一提的是,赵林的两个儿子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因日军占领山西临汾,赵林把两个儿子接到北平继续读书,长子赵瑞基、次子赵国基先后考入北平男四中(现北京四中)。
赵瑞基在校期间常与同学到图书馆学习进步书报,去北大民主广场看节目、听演讲。特别是看了“黄河大合唱”演出后,热血沸腾,向往解放区。毕业后,因在中学时期积极参加中共北平地下党领导的进步组织——民主青年联盟(后合并成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发起的爱国进步学生运动,上了北平国民党黑名单。1947年,为避免被国民党抓捕,他没有报考北平的大学,而是考入天津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前身)的水利专业,立志走实业救国、科技救国之路。
在校期间,赵瑞基作为天津大学生“扬子合唱团”的团长,常与北平“黄河合唱团”沟通,频繁来往于平津两地。参与爱国进步学生运动,引起国民党的关注,最终暴露了身份。紧急情况下,他被党组织送往解放区,更名为赵晋,进入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后来作为平津学生骨干,被第四野战军抽调,任南下工作团的分队长、队长。赵晋在这支英雄的队伍中,得到了锻炼,后来参加了广西剿匪、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边界反击战等战斗。
1976年,赵晋转业到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系统工作,1987年离休。由于投身革命事业,他先是放弃了六必居铺东的继承权,后来又放弃了作为六必居股东的全部分红。每当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抉择,老人总是说:“我无怨无悔。”
赵林的次子赵国基考入北平男四中后,积极参与北平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中学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作为接收北平的受训干部,被北平地下党组织调往北京西山根据地集训。1950年,赵国基成为中央团校第一批毕业生,随后到北京市西城区团委工作,离休前任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纪委书记。赵瑞基、赵国基两兄弟均已离世。
六必居不仅是中华老字号,还因为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而彪炳史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