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仍高达50%,感染人数达7亿。更触目惊心的是,70%的胃癌病例与这种细菌直接相关。这意味着,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携带这种一级致癌物,而每年因此新增胃癌患者超过30万。
9月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仍高达50%,感染人数达7亿。更触目惊心的是,70%的胃癌病例与这种细菌直接相关。这意味着,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携带这种一级致癌物,而每年因此新增胃癌患者超过30万。
“餐桌上的感染”:中国人独特的传播链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景南在发布会上指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轨迹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度绑定。对比欧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感染率,我们面临的是一场“文明病”:家庭共餐制成为细菌传播的“高速公路”——一盘菜、一碗汤,甚至母亲咀嚼后喂饭的习惯,都让Hp在代际间完美接力。
“我们收治的最小感染者只有2岁。”上海儿童医院消化科王莹教授展示的案例令人震惊:患儿因长期腹胀就诊,C13呼气试验呈强阳性,感染源追溯发现,其外婆是胃癌术后患者,家中仍保持共用餐具的习惯。这种“爱的传递”正在制造新的健康危机。
沉默的杀手:从胃炎到胃癌的“二十年倒计时”
《柳叶刀》2024年研究揭示,Hp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6倍,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0-20年持续炎症的“酝酿”。更危险的是,70%的感染者早期毫无症状,当出现腹胀、嗳气等“小毛病”时,胃黏膜往往已出现肠化生等癌前病变。
“就像 house 着火,开始只是厨房冒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用这个比喻形容Hp的破坏路径:细菌首先破坏胃黏膜屏障,继而引发萎缩性胃炎,最终导致基因突变。而中国人“忍一忍就过去了”的就医习惯,让超过60%的患者首次就诊已是中晚期胃癌。
对抗7亿感染的“中国方案”
面对这场隐形瘟疫,中国正在构建三级防御体系:
第一道防线:餐桌革命 深圳卫健委试点的“公筷制”立法值得关注——该市胃癌发病率近三年下降12%。专家测算,若全国推广分餐制,可使Hp感染率每年下降5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3500万感染者。
第二道防线:筛查突围 2025年起,上海将Hp筛查纳入60岁以上人群免费体检,采用粪便抗原检测+尿素呼气试验“双保险”。早期试点显示,筛查使胃癌五年生存率提升至7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1个百分点。
第三道防线:精准根除 针对中国菌株耐药性高的特点,北大医院团队开发出“四环素+甲硝唑+铋剂”新三联疗法,根除率达91%。更值得关注的是,中科院正在研发的Hp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预计2028年上市,这可望成为全球首个预防胃癌的疫苗。
你的胃,值一次13C呼气试验
“对付这个细菌,我们缺的不是技术,是意识。”李兆申院士的呼吁值得每个人深思——一次150元的C13呼气试验,或许能阻断价值30万的胃癌治疗之路。专家建议:只要家庭中有胃癌患者,所有成员都应筛查;即使无症状,35岁以上人群也应每两年检测一次。
当我们在中秋团圆宴上举杯共饮时,或许该思考:真正的亲情,是否应该从不互相夹菜开始?毕竟,预防这7亿人感染的“胃病瘟疫”,需要每个人从自己的餐桌做起。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