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 | 吴泽晶:受苦而不诉苦,晏如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7:23 1

摘要:1968年,她从城市来到高淳插队,经历了艰苦的生活。面对当地普遍的识字需求,她曾在生产队夜校参与识字教学,为乡亲们朗读报纸上的文章。后来,她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带着学生们在田埂边辨认草药,徒步十几里山路去学生家里家访。她把《牛虻》中“受苦而不诉苦”的精神,融入

此图片由AI生成

又逢教师节,当我们谈论“师者”时,常会想起那些岁月深处不动声色的坚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南京教师吴泽晶的故事。

1968年,她从城市来到高淳插队,经历了艰苦的生活。面对当地普遍的识字需求,她曾在生产队夜校参与识字教学,为乡亲们朗读报纸上的文章。后来,她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带着学生们在田埂边辨认草药,徒步十几里山路去学生家里家访。她把《牛虻》中“受苦而不诉苦”的精神,融入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课后辅导,在自己的教学和生活中身体力行。

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泥土般质朴的真切:那是在简陋条件下教村民和学生识字、学拼音的日常,是与学生一起制做的泥巴课桌,是家访时碗里那口滚烫的糖水荷包蛋。这些藏在岁月里的细碎日常,正是一位乡村教师最鲜活的青春注脚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她的口述,一起回到那段在泥泞中播下知识、在平凡中点亮希望的岁月。

吴泽晶(左)接受访谈

作品选读

机缘巧合乡村从教

我当上民办教师这件事,偶然中也有必然。1974 年起,我就开始参加公社的社教宣传队,驻扎在姜家大队以外的村庄,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检查大队账目,也曾在大队接待过公社中学的师生。 也许公社的领导感觉到我的工作态度很认真,在公社中学扩大规模的时候,双塔中学的张校长和公社分管文教的许书记就选拔了我。1975 年夏,我参加了高淳县举办的为期十天的新教师学习班,县里请来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几位刚恢复工作的中文系教授来给我们授课。 至此,我接受了最基本、最浓缩的“怎样当一位教师”的专业培训,心里真高兴啊!1975 年 9 月,我被选拔做农村民办教师,正式开始教书生涯。 偶然有机会当上了乡村民办老师,我的喜悦之情可谓溢于言表!那意味着我可以为插队的地方做点事了,有了更多的人生价值。

想当初离开城市来到农村,我并没有经受过任何系统教师培训,就被赶鸭子上架,匆匆地推上了讲台。我凭着勇气——当然也有一定的底气和悟性——走上讲台,第一次上课就先点名吧,当时我紧张得脸都是红的。我刚开始工作就在双塔中学,那两年,双塔中学吸收了好几位城市知青做教师,我们这一批知青教师的出现给相对闭塞的高淳农村教育注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量。我所教的那一届双塔中学的初中学生大多出生于 1962、1963 年,进入中学学习后,他们时间上不再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课也不再耷拉着脑袋,而是睁大眼睛,挺直身体,倾听老师的讲解。师生双方都觉得新鲜、有趣、有吸引力,好像对知识的渴求之火 “呼呼” 地燃烧起来。

(节选自吴泽晶访谈第三节)

1968年9月,吴泽晶下乡插队后留影

课堂内外的育人坚守

我刚开始就在公社唯一的中学——双塔中学任教,这个学校公办教师多一些。当时的学生小学上五年,继续深造的话,初高中各两年。双塔中学有较正规的物理、化学课程,我一开始教书就教初中,当班主任,教两个班语文、政治和农业基础知识。1977 年我调往姜家大队的“戴帽子”学校,担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并任班主任,教授语文、政治等课程。

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对语文课得心应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写作游刃有余。讲到《五柳先生传》中“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我告诉学生,简短的文字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后来“晏如也”也成为我的微信名,我的家里如今还挂有 “晏如小屋” 的匾,可以看出我对在农村任教经历的纪念,那文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安然自若简直成了我的人生信条。教“农业基础课”时,我会带同学们到地头田埂寻找草药,同学们饶有兴趣,纷纷把蒲公英、马齿苋、青蒿等展示出来相互交流。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很有意思。高淳话是很有特色的苏南话,很难懂,也很难说。为了学生们将来能走出家乡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我就教他们普通话,鼓励他们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训练朗读时一个也不丢下。

(节选自吴泽晶访谈第四节)

1975年,吴泽晶在双塔中学篮球场留影

教书育人兢兢业业

我在双塔中学教书时,学校离家八里路,我常住在学校,早起政治学习,然后上课、备课,课后带领同学劳动,也抽空去家访,晚上业务学习,总体工作紧张繁忙。当时的教师几乎每人都是满工作量,教授不止一门课程。家长来学校次数不多,多半因为路远,队里农业生产忙碌,没有时间,他们很信任老师,放手让老师管小孩。家访工作经常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有意思的是,老师们都有上门动员学生继续学习的经历。我经常上门家访,一个一个村子跑,最多的跑十几里路,家长非常热情,老师去了就烧糖水荷包蛋,每家三个,有次我去家访,一下午吃十几个荷包蛋,肚子撑得难以消化,印象太深刻了。

我当时要求自己多看书,多和学生及学生家长接触。记得《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作品我是看了又看,常以《牛虻》主人公亚瑟“受苦而不诉苦”的精神勉励自己。虽然当时能够阅读到的书籍很有限,但能有“犹如灵魂附体”的好书可读,真是一种幸福。

我喜欢努力的学生,不论他的出身。尽管我作为下乡知青前途未卜,但总认为 “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必须多读书,多开拓视野,这个朴素的观念一直支持着我教育自己的学生。我的学生中,有在双塔中学高中毕业考取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还有参军考取军校的;有的继续深造,成为国家当时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也有的投入基建行业,成为企业家。如果不是当年抓紧学习,他们无法比较早地走出县城,成为家庭的荣耀、家乡的荣耀。当年的学生现在还有很多和我联系,关系不错。1977 年我教的那批学生初中毕业后,大多数继续读高中,两年后国家的形势大好,有一批学生考上大学,最后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比如夏香根教授,他大学本科在南师大数学系,硕士在南开大学,后到美国求学,现在是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通信理论和雷达信号处理的研究,他和我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我和其他学生的关系也好,有一个微信群,每年会和在南京生活的学生聚会。知青岁月,给了我丰富而深刻的滋养;乡村教师生涯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记忆。回想当年,乡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乡村教师都是普通人,他们有生活的各种牵绊,也有内心的各种挣扎,但是当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乡村青少年的眼睛,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守护着知识的家园,用自己的行动撰写传奇。“受苦而不诉苦,晏如也”,这是我一生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吴泽晶老师用多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受苦而不诉苦,晏如也”。在艰苦岁月中,她以讲台为舟,以知识为桨,渡人亦渡己。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在乡村、在城市、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

教师节快乐!

🌹

/ 图书信息 /

来源:商务印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