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9日,一场针对哈马斯高层领导的“精准打击”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上演。然而,行动次日(9月10日),以色列本国媒体却传出与官方捷报相悖的声音,为这场跨境军事行动的成功与否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疑云。
当地时间9月9日,一场针对哈马斯高层领导的“精准打击”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上演。然而,行动次日(9月10日),以色列本国媒体却传出与官方捷报相悖的声音,为这场跨境军事行动的成功与否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疑云。
行动伊始,以色列国防军与以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的联合声明展现出十足的自信,宣称已对目标进行了“精准打击”,意图清晰——清除藏身于多哈的哈马斯核心决策层。然而,哈马斯随后的声明却打出了一记“软反击”:一方面证实有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则高调宣称以方暗杀其最高领导层的图谋“彻底失败”(failed utterly)。
更令人意外的爆料来自以色列内部。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KAN)和《新消息报》援引安全部门人士的话称,有证据表明此次行动“可能未达到预期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消息报》透露“大多数受伤人员的伤势情况不容乐观”,这句看似客观的陈述,实则暗指行动或许造成了附带损伤,但并未能“一剑封喉”主要目标,其战术价值和道义代价正受到内部审视。
这场“罗生门”迅速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各方的评价也折射出截然不同的立场与担忧:
以媒的报道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媒体评价。它们没有盲目附和军方的胜利叙事,而是基于情报来源进行了更为审慎、甚至批判性的披露。这表明以色列内部存在强大的自我监督机制和舆论压力,媒体扮演了追问真相、要求政府问责的角色。它们的报道隐含了一个尖锐问题:动用如此国际资源和高风险行动,若最终仅换回“未达预期”的结果,其战略决策是否得当?
而路透社、美联社等国际媒体在报道中均突出了行动的“非常规性”——在作为外交调解人卡塔尔的首都实施军事行动。其评价视角多集中于地缘政治风险的飙升。媒体普遍担忧,此类行动将严重破坏卡塔尔作为中东调解中心的公信力与安全性,可能迫使卡塔尔调整其中立政策,从而让本已艰难的巴以停火谈判雪上加霜。同时,事件也引发了对国际法准则的讨论,即一国在第三方主权国家领土上进行“军事打击”的合法性与边界何在。
半岛电视台等卡塔尔及中东地区媒体,势必强烈谴责以色列行动是对卡塔尔主权和国际法的公然蔑视。对于哈马斯而言,尽管遭受人员损失,但通过宣称“敌方图谋失败”,成功地将叙事转向了“抵抗组织的韧性与胜利”,从而在国内及支持者中巩固其道德地位。媒体的评价在这里成为巩固阵营、进行舆论战的关键武器。
以色列的多哈行动,在军事层面似乎陷入了一场“赢了战术、未必赢了战略”的尴尬境地。而真正的第二战场,已然在舆论场上全面展开。从以色列媒体的自我反思,到国际社会对规则与稳定的忧虑,再到地区内的对抗叙事,媒体的多元评价深刻揭示了现代冲突的复杂性:每一次爆炸声响之后,紧随其后的是一场更加激烈的信息与话语权争夺战。这场行动最终是成功、失败或是得不偿失,或许将不再由子弹本身,而是由后续这场全球舆论的博弈来定义。
来源:sky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