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41市的GDP数据显示‚南京以9179.18亿元的GDP位列全国长三角第三,远超合肥6514.7亿元,同时位列全国第十三梯队,嘉兴以3697.13亿元的GDP位列第15位,成为省内除杭、宁、苏后的“后来者”,淮南以846.2亿元的GD
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41市的GDP数据显示‚南京以9179.18亿元的GDP位列全国长三角第三,远超合肥6514.7亿元,同时位列全国第十三梯队,嘉兴以3697.13亿元的GDP位列第15位,成为省内除杭、宁、苏后的“后来者”,淮南以846.2亿元的GDP位列全国37,是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区域处于后列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名次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区位优势变化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变化。
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的经济实力在长三角经济带一直位居第一梯队, 2025年 上半年南京比合肥高 GDP 高2664.48亿元‚产业结构高端化、规模大是显著差距,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对经济地位明显,台积电南京工厂产能约占全球10%; 华为南京研究 所专注于5G和AI研究; 中兴通讯南京基地等龙头企业形成芯片设计、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完整产业链‚全国处于高端装备行业标杆地位,南瑞集团是电力设备行业领头羊,南汽集团是江苏机械制造龙头,南钢集团位居全国大型钢铁企业第二位,徐工南京工程机械智能化基地‚中船重工南京七二四研究所专注船舶电子; 相关企业产品覆盖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高端领域。
合肥新能源产业譬如蔚来的合肥厂,还有比亚迪合肥基地,发展速度很快,但产业环节太偏重,都是制造终端产品,那些最根本的关键零配件还是得找外面输入,科技创新这块儿,量子通讯和人工智能虽有中科大这些研究所作学理背书,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高,不能撑起大规模经济效益的重担。
交通枢纽地位差距拉大,南京多式交通优势更明显,南京南站为亚洲最大高铁枢纽之一,连接京沪、沪蓉等多条干线高铁,日均旅客发送量超30万人次,禄口国际机场在长三角仅次于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国际航线超50条;南京港是长江经济带重要集装箱港,年吞吐量超300万标箱,显著提升物流节点枢纽地位。合肥虽然也在逐渐建设交通,如合肥南站和新桥国际机场,但是其交通辐射范围依然局限在省内,和南京的全国性交通枢纽存在巨大差距。
在南京综合排名中教育和旅游的综合实力占据很大的比重,南京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2个985学校,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个211学校,学校数量和整体综合实力都排在前例。而合肥只有中国科技大学1所985学校,在整体的综合实力学校上和南京有明显的差距。而在旅游方面, 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等都是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5A级景区,2024年旅游人数为1.2亿人次,旅游收入达1500亿元以上。而在旅游上虽然合肥也有着三河古镇、巢湖等,但也只是相对于当地而言知名度较高,且相较于南京在整体知名度以及旅游数量上都有着差距。
嘉兴是浙江省的“北大门”,2025年上半年嘉兴市GDP在长三角城市中排名15,比2024年上升了2个名次,成为了长三角经济区中快速崛起的典型城市,嘉兴市经济快速提升的原因是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嘉兴市处于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几何中心,距离上海约90公里,高铁20分钟可达;距离杭州约70公里,高铁15分钟可达;距离苏州约50公里,自驾约1小时可达。作为长三角“金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市“近沪临杭”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第一选择。
近年来,上海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逐渐向嘉兴转移,形成“上海研发+嘉兴制造”模式,特斯拉上海工厂配套企业,即上海临港产业区的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在嘉兴设立生产基地,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特斯拉配套园集聚12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产品直供特斯拉上海工厂,而嘉兴的数字经济产业也受到上海的带动,嘉兴南湖新区电商产业园集聚拼多多、阿里本地生活等企业区域总部,借助上海互联网资源,促进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
交通便捷性对于嘉兴的承接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嘉兴南站作为沪昆高铁的重要枢纽,可以直达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嘉兴机场扩建为4E级枢纽机场,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开通至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航线,杭浦高速、沪昆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逐渐形成“高铁+机场+高速”的立体交通网络。
嘉兴经济增长依靠着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开发‚南湖因为是中共一大召开的地方‚成为了全国出名的红色旅游地点,2024年接待的游客达到超过200万人次,乌镇由于具有“江南水乡”和“互联网大会”这两种特色受到大家的关注,每年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乌镇2024年的旅游收入达到了超50亿元,这些旅游资源既让嘉兴出了名,又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相关产业的发展。
淮南作为安徽省的“能源之都”,2025年上半年GDP为846.2亿元,在安徽省区域经济中排名第37位,成为长三角经济中比较微小的区域,造成淮南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产业结构单一且传统性较强,淮南经济主要依靠煤炭和电力产业,煤炭产量占安徽省总量的30%,电力装机容量占全省的25%,煤炭和电力产业都是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业,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2025年上半年国际煤炭价格比2024年下降15%,导致淮南煤炭企业的利润大打折扣,再加上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逐渐崛起,挤压了传统电力产业的市场空间,淮南矿业集团电力公司发电量较2024年同期下降8%。
产业转型滞后加剧淮南发展困境‚淮南近年来提出“新能源产业”规划‚但推进缓慢‚光伏产业凤台县和寿县仅有少量布局‚产能不足全省5%;风电产业淮河沿线为主‚装机容量不足100万千瓦,难以形成规模‚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几近空白,缺少龙头企业引领。
淮南交通方式主要以淮南铁路、合淮阜高速为主,未开通至上海、杭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高铁,且淮南机场仍在规划中,交通便利性较差,教育方面淮南只有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2所本科院校,院校专业以煤炭、电力等传统专业为主,对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无法满足。
你认为长三角下一个“黑马”城市会是谁?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万物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