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15年,血管通路守护!医生:护瘘3禁忌千万牢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8:32 1

摘要:58岁的刘先生透析已有多年,糖尿病的原发病,去年5月,他的左前臂自体内瘘不小心受伤,伤口迟迟不能愈合,开始红肿溃烂化脓,疼痛让他整夜难眠。好在通过伤口造口护理门诊的换药和血透室的精心护理控制血糖规范换药,才得以解决——“否则炎症扩散可能保不住这一肢体,内瘘也保

> 一条能摸到震颤的血管,是透析患者延续生命的通道,更是需要日夜守护的脆弱防线。

58岁的刘先生透析已有多年,糖尿病的原发病,去年5月,他的左前臂自体内瘘不小心受伤,伤口迟迟不能愈合,开始红肿溃烂化脓,疼痛让他整夜难眠。好在通过伤口造口护理门诊的换药和血透室的精心护理控制血糖规范换药,才得以解决——“否则炎症扩散可能保不住这一肢体,内瘘也保不住,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太感谢你们了!我的这条胳膊和生命线总算保住了!”在病房里,刘先生激动地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01 生命通道的脆弱性

对于透析患者而言,血管通路就是真正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通过将动脉和静脉吻合,使静脉动脉化,为血液透析提供充足稳定的血流量。

这条通路一旦发生问题,不仅影响透析治疗效果,更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数据显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菌血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6倍。

血管通路感染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动静脉瘘或中心静脉导管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途径,引发局部或全身性感染。若感染扩散导致脓毒血症,死亡率极高。

02 护瘘三禁忌,性命攸关

禁忌一:日常行为禁忌

“不要做”清单是每位透析患者必须牢记的生存法则:皮肤消毒后或透析过程中绝不接触无菌区域;不在内瘘侧肢体佩戴手表首饰,避免衣袖过紧;不在该侧肢体提重物、负荷过重。

最关键的是禁止在内瘘侧肢体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包括输液、输血、抽血及测量血压。这些行为极易损伤血管或引入病原体。

睡眠时需特别注意避免无意识压迫内瘘侧肢体。建议患者睡觉时平卧或健侧卧位,必要时用软枕垫高术肢,防止因压迫导致血流受阻。

禁忌二:感染预防禁忌

保持内瘘部位清洁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透析前后要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穿刺点当日避免接触水。如需要淋浴,必须用防水敷料密封导管出口处。

医护人员操作中的无菌技术至关重要。每次透析连接前,必须彻底消毒管口;透析结束后,需更换一次性无菌肝素帽。研究发现,这一简单操作能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

自我观察是早期发现感染的关键。患者应每日检查内瘘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及分泌物。若穿刺点出现轻度红痛,可用酒精消毒或涂抹抗菌药膏;一旦出现明显红肿痛,应立即就医。

禁忌三:并发症应对禁忌

血栓形成是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患者每天应自我监测2-3次:用手触摸瘘口处,感觉是否有震颤(“猫颤”);或将内瘘部位贴于对侧耳朵,听是否有“呼呼”的血流声。

若震颤减弱或消失,或内瘘处突然疼痛,可能提示血栓形成。此时切忌拖延,必须立即就医,争取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

对于已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禁忌置之不理或不当处理。应用弹力护腕加以保护,避免瘤体继续扩张或意外撞破导致大出血。

03 科学护瘘,延长通路寿命

坚持日常护理三部曲

清洁是基础:每日用温和肥皂清洗内瘘侧手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注意清除导管出口处的血痂,但避免用力擦拭。

检查不可少:每天“看摸听”三步自查——看皮肤有无肿胀、淤斑;摸是否有震颤;听血管杂音是否正常。将内瘘肢举起,观察是否有持续肿胀。

锻炼要科学:术后10天开始做“健瘘操”。用术侧手捏橡皮球或橡皮圈,每天3-4次,每次10分钟;或轻轻加压使静脉适度扩张充盈,促进内瘘成熟。

专业维护关键点

穿刺技术决定损伤程度。新瘘管应由有经验的护士穿刺,正确选择穿刺点,静脉穿刺部位应远离动脉穿刺点。

透析后按压有讲究:按压力度要适中,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理想状态是既能摸到震颤,又无渗血。切忌压迫时间过长或用力过大导致血流中断。

定期影像评估:长期透析患者可能出现手臂变粗变硬的情况,这可能是血管壁增厚或血栓形成的信号。应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管狭窄等问题。

04 高危人群的特殊防护

糖尿病患者需格外警惕。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且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使患者对疼痛不敏感,可能延误感染发现。刘先生的案例显示,糖尿病足合并钙化防御导致局部感染,进而引发脓毒血症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导管使用者的加强防护:对于临时使用股静脉导管的患者,导管固定至关重要。天气炎热出汗多时,可用松紧带或绷带绕大腿一周固定导管,防止滑脱。同时尽量卧床,活动要缓和,避免弯腰、下蹲。

当DVT遇上PAOD:深静脉血栓(DVT)和周围动脉阻塞疾病(PAOD)同时存在时,患者截肢风险极高。一边是血流不足(PAOD),一边是血流受阻(DVT),使伤口难以愈合且易感染。

每日三次的自查已成为许多透析患者的习惯动作——手指轻触内瘘部位,感受到那细微的震颤,耳边响起低沉的“呼呼”声。这是生命在血管里流动的声音。护士们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患者透析结束,自己准确按压穿刺点15分钟后,纱布干净如初,而手指下的震颤依然规律有力。一条得到妥善保护的血管通路,能够持续工作十年甚至更久。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