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不能上985?不是天赋不行,是你没做对这件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8:48 1

摘要:上周跟张姐喝咖啡,她一坐下就把手机往桌上一摔,哭丧着脸:“我家轩轩小升初摸底考,数学才考62分!我花3万报的奥数班,他上课跟听天书似的,实验班彻底没戏了——你说这孩子是不是没天赋?以后别说985,能不能上本科都悬!”

上周跟张姐喝咖啡,她一坐下就把手机往桌上一摔,哭丧着脸:“我家轩轩小升初摸底考,数学才考62分!我花3万报的奥数班,他上课跟听天书似的,实验班彻底没戏了——你说这孩子是不是没天赋?以后别说985,能不能上本科都悬!”

我看着她手机里的成绩单,数学卷上红叉密密麻麻,最后一道应用题连步骤都没写。张姐还在念叨:“我同事家孩子,小学就拿奥数奖,人家那才是有天赋!我们家这普娃,我算看开了,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这话是不是特别耳熟?

很多中产父母跟张姐一样,孩子小学成绩不好,就归结为“没天赋”;看到别人孩子上211、985,就觉得“人家天生聪明”。但我最近跟海淀某重点中学的王班主任聊完,才知道真相扎心又务实:孩子未来能不能上名校,不是天生注定的,是小学阶段的“父母规划”注定的——你以为孩子输在天赋,其实是你输在没搞懂“小学该抓什么”。

张姐的焦虑,是典型的中产焦虑:怕孩子输在小升初,怕没进实验班就没好初中,没好初中就没好高中,最后连本科都摸不着。

为了“补数学”,她去年暑假就给轩轩报了“高端奥数班”,一节课800块,还买了一堆“天才儿童数学思维训练”的书,结果轩轩越学越抵触,这次摸底考直接崩盘。

“我问他为啥上课不听,他说‘老师讲的我听不懂,那些公式跟绕口令似的’。”张姐叹气,“我现在才发现,我根本不知道小学该补什么——人家说奥数重要,我就报奥数;人家说刷题有用,我就逼他每天做100道题,结果把孩子逼得厌学,钱也打了水漂。”

这种“盲目鸡娃”的家长,王班主任见得太多了。她带了12届初中生,班里能考上985的孩子,小学时大多不是“奥数神童”,而是“把基础扎得特别牢”的普通娃。“去年我们班考上浙大的小林,小学时数学才考80多分,奥数连初赛都没进,但他爸妈没逼他学难题,而是让他把‘应用题解题步骤’‘计算准确率’练到极致,后来初中数学每次都能稳在110分以上(满分12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研》显示,83%的小学阶段数学成绩优异者,靠的是“学习习惯和基础方法”,而非“天赋”;其中76%的学生表示,“小学时没学过奥数,但通过练基础、养思维,初中后数学成绩反超奥数班同学”(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研》)。

王班主任跟我吐槽:“现在很多家长把‘奥数’当‘名校敲门砖’,却忘了小学阶段的核心是‘培养数学思维’——比如怎么理解题意、怎么拆解问题、怎么保证计算不粗心。这些基础没打牢,学再多奥数也没用,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数学难’,从根上就怕了。”

张姐总说“轩轩没数学天赋”,但我想起前段时间跟北大毕业的曹争老师聊天,他一句话就刷新了我的认知:“小学阶段的数学,跟智商没半毛钱关系——你让孩子背10个奥数公式,不如教他搞懂‘为什么要这么算’;你逼他刷100道难题,不如让他把‘基础题做对、做快’。”

曹老师有15年教龄,专门带“普娃逆袭”,他班里很多小学数学不及格的孩子,到了初中能冲进年级前50。“去年有个孩子叫小宇,小学毕业数学才70分,妈妈跟我说‘孩子天生对数字不敏感’。我跟她聊了才知道,小宇连‘乘法口诀’都背不熟练,做应用题时连‘谁比谁多’‘谁是谁的几倍’都分不清——这不是没天赋,是基础没打牢!”

后来曹老师让小宇每天花20分钟练“口算”,花30分钟拆解“简单应用题”,比如把“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比他多3个,两人一共有多少个”拆成“先算小红有几个,再算总数”。三个月后,小宇的数学就稳定在90分以上,初中还进了实验班。

“90%的孩子,都没到拼天赋的地步。”曹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数学,考察的是‘逻辑理解’和‘习惯养成’,不是‘解题技巧’。你让一个连‘基础逻辑’都没搞懂的孩子学奥数,就像让没学会走路的孩子跑马拉松——不是孩子不行,是你逼错了。”

北京海淀区某重点中学2024年入学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该校实验班56名学生中,67%的学生小学阶段“没学过奥数”,但“数学基础扎实(计算准确率95%以上、应用题理解率100%)”;而那些小学学过奥数、但基础差的学生,有82%在初中数学成绩下滑(数据来源:海淀区某重点中学2024年新生学业分析报告)。

王班主任班里有个学生叫小浩,父母是快递员,家里没条件报奥数班,但小浩去年考上了西安交大。“这孩子小学时,爸妈没逼他学难题,而是每天陪他‘玩数学’——比如买东西时让他算钱,分水果时让他算‘怎么分公平’,甚至看动画片时让他算‘主角用了几分钟到达目的地’。”

小浩的妈妈跟王班主任说:“我们没文化,不知道什么是奥数,但我们知道,孩子得先觉得‘数学有用、不难’,才会愿意学。”就是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思维培养”,让小浩初中后数学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10,最后考上了985。

“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天赋滤镜’,也没有‘资源优势’,只能靠‘规划兜底’。”王班主任说,她总结了班里考上985的孩子,小学阶段都有三个共同点,跟天赋无关,跟父母的规划有关: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能做难题才厉害’,却忘了小学阶段的数学,80%的分数都在基础题上。”王班主任举例,小学期末考试里,“口算”“竖式计算”“简单应用题”占了70分以上,这些题不需要“天赋”,只需要“熟练”和“细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调研显示,小学阶段“计算准确率低于90%”的学生,初中数学成绩下滑的概率达79%;而“能熟练理解并拆解简单应用题”的学生,初中数学成绩优异的概率达83%(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小学生数学基础与初中成绩关联调研》)。

“我见过很多家长,让孩子每天做100道数学题,却不教他‘为什么这么做’。”王班主任说,比如一道应用题:“小明有8个苹果,吃了3个,又买了5个,现在有多少个?”很多孩子会算“8-3+5=10”,但不知道“先算剩下的,再算新买的”——这就是“思维没跟上”。

曹老师也说:“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不是‘会算’,是‘会想’——比如教孩子‘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用实物模拟问题’,这些方法比背公式有用10倍。”他班里的孩子,遇到应用题都会先画线段图,把“文字”变成“图形”,理解率能提升到95%以上。

“张姐总跟轩轩说‘你没数学天赋’,孩子听多了,就真的觉得‘我学不好数学’,上课也不认真听了。”王班主任说,她班里有个孩子,小学时数学考50分,妈妈没骂他,而是说“你这次比上次多对了3道题,进步了!我们一起看看错在哪,下次就能再多对几道”——后来这孩子初中数学能考100分。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年调研显示,经常被家长贴“没天赋”标签的孩子,“数学学习兴趣”比其他孩子低62%,“主动学习意愿”低57%;而经常获得“正向反馈”的孩子,“数学成绩提升速度”是前者的2.3倍(数据来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年《家长评价与儿童数学学习意愿调研》)。

张姐听完这些,沉默了半天,说:“我以前总怕‘我没尽力,耽误了孩子’,所以人家报什么班,我就报什么班;人家买什么书,我就买什么书,结果钱花了,孩子也毁了。”

这就是中产最痛的焦虑:我们怕“输在起跑线”,怕“别人都在鸡,我不鸡就落后”,却从来没问过自己:“我鸡的方向,到底对不对?”

王班主任跟我讲了个事:去年有个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奥数班,每周开车2小时送孩子去市区,孩子每次都在车上哭,说“妈妈我不想学”,家长却骂他“你不懂事,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最后这孩子小学毕业数学才65分,还患上了“数学恐惧症”,一看到数学题就发抖。

“你以为你在‘为孩子好’,其实是在‘用焦虑绑架孩子’。”王班主任说,“普通家庭的孩子,不需要‘天赋神话’,需要的是‘务实的规划’——小学时把基础打牢,把思维养起来,让孩子觉得‘数学不难,我能行’,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小浩的妈妈说的:“我们没本事给孩子报高价班,但我们能陪他一起‘玩数学’,让他觉得‘数学有用、有意思’。孩子愿意学,比什么天赋都强。”

跟王班主任聊完,我给张姐发了条消息:“轩轩不是没天赋,是你没让他先搞懂‘数学不难’。先停了奥数班,每天陪他练20分钟口算,拆1道应用题,试试一个月。”

上周张姐给我反馈:“轩轩现在做应用题,会主动跟我说‘妈妈,我先画个图’,这次单元考居然考了85分!他跟我说‘原来数学也不难嘛’——我以前真是太傻了,把孩子逼得太紧,方向还全错了。”

其实孩子未来能不能上211、985,从来不是“天赋注定”的,而是小学阶段的“父母选择”注定的:

你是选择“跟风鸡娃,逼孩子学难题”,还是“务实规划,帮孩子打基础”?你是选择“贴‘没天赋’标签,打击孩子信心”,还是“给正向反馈,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中产父母总怕“孩子输在天赋”,却忘了:对90%的普通孩子来说,根本没到拼天赋的地步。你小学时帮他把基础扎牢,把思维养起来,让他愿意学、会学习,比什么奥数班、天才训练都有用。

就像曹老师说的:“普通家庭的教育,拼的不是天赋,是父母的‘认知和耐心’——你知道该抓什么,愿意陪孩子慢慢来,孩子就不会差。”

别再跟孩子说“你没天赋”了,先问问自己:“我小学时,有没有帮孩子做对那些‘该做的事’?”毕竟孩子的上限,从来不是天赋决定的,是你小学时的规划和陪伴决定的。

来源:明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