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这事儿,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你说现在这年头,吃穿不愁,房子也有,孩子也大,可偏偏命这东西,说没就没了。
唉,说到这事儿,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你说现在这年头,吃穿不愁,房子也有,孩子也大,可偏偏命这东西,说没就没了。
一个黑点,真不是小事,能要人的命。不是危言耸听,是我亲眼见、亲手碰的病例。你可能会说:“黑点?不就是颗痣嘛,我身上多着呢!”
嗨,我跟你讲啊,这世上最怕的不是你知道的敌人,而是你以为是朋友的敌人。有些“痣”,其实是披着皮的狼,心里藏着刀,名叫恶性黑色素瘤。
我们门诊里来过一对夫妻,男的六十出头,女的五十多,感情好得跟连体婴儿似的,吃饭一起吃,看病一起看。
他们一起发现身上有个“黑点”,一个在腿上,一个在背上,黑得发亮,还以为是岁月的“印记”,谁知道竟是死神送的“请柬”。等确诊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男的不到三个月就走了,女的还在化疗。
咱们讲点干货,别嫌我啰嗦。痣和恶性黑色素瘤长得像,但不是一家人。痣是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长出来的,一般乖巧、稳重、几十年不变样。
但黑色素瘤呢?那是刺儿头,长得快、扩散快、变脸快,能从皮肤“跑”到肺里、肝里、骨头里,连脑子都不放过。
有些痣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晒出来的,还有些是长期摩擦出来的。但你得记住:
“长得快、颜色深、边缘不规则、突然出血、发痒、变大”——这六个关键词,碰上一个就要提高警惕,三个以上你就得上医院。
你可能没听过黑色素瘤,但它的“杀伤力”惊人。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黑色素瘤的五年生存率只有40%左右,而且在晚期患者中,平均生存期不到1年。
它不像肿瘤里“慢性子”的肺癌、肝癌,是个“急性子”,转移起来跟风一样快。特别是那种长在指甲下面、脚底板、手掌心上的,最容易被忽视,但偏偏最毒。
有个老大爷,脚底长了个黑点,以为是踩到什么染料渍,结果半年后脚肿得像馒头,一查,全身都转移了。脚底的黑痣,尤其要当心,它们是“最会伪装的杀手”。
有人说:“我家祖辈都说,痣不能动,动了命短。”你说这话搁在清朝也许管用,现在这年头,科学才是硬道理。
医学上早就打了个“ABCDE”口诀,帮你识别危险的痣:
· A(Asymmetry)不对称:一个痣长得像两半拼起来的;
· B(Border)边缘不整齐:像地图边界一样参差不齐;
· C(Color)颜色不均匀:黑红黄混着来;
· D(Diameter)直径大于6毫米:比铅笔头还大;
· E(Evolving)形状、颜色、大小在变化。
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条,就该去医院皮肤科查查,别自己琢磨,别问邻居,别拖着。
说起黑色素瘤,它最爱的“帮凶”就是紫外线。尤其是那种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的阳光,毒得很,是“杀人不见血”的角色。
爱旅游、爱海边、爱日光浴的朋友注意了,特别是皮肤白的,晒多了,黑色素细胞就容易“变心”。这时候你再搽点劣质防晒霜,反而像给敌人开了绿灯。
别信“晒太阳补钙”那套老黄历,真要补钙,牛奶、钙片都比晒太阳靠谱得多。
有人说:“我都六十多了,怕啥黑色素瘤?”哎,这话我听得太多了,可偏偏黑色素瘤好发在50岁以后的人群里。因为岁数大了,免疫系统就像退休的老保安,巡逻频率低、反应慢,坏人混进来也发现不了。
免疫系统其实是咱身体里最勤快的“保安大队”,但一到年纪大,喝水少、睡眠差、营养跟不上,它就开始“打瞌睡”。这时候,像黑色素瘤这样的“内贼”,就开始偷偷扩张地盘了。
听我一句劝,黑色素瘤最怕的不是药,而是你不当回事。早期发现,动个小手术就能解决,五年生存率能到九成以上。可一旦晚了,那就是“鸡飞蛋打”,不仅花钱,还费命。
现在治疗也有不少新武器了,像免疫治疗,那可是“请神上门”,让免疫系统重新打鸡血、满血复活,专门认准黑色素瘤这个“内鬼”,一个照面就下死手。
不过话说回来,再厉害的药,也比不上早发现、早处理。你总不能指望消防员天天守着你家,不起火才是正经事儿。
我知道,有些人就是死撑着不去医院,说什么“怕检查出毛病”。可你怕归怕,病也不会绕着你走。就像老话说的:“怕鬼就不出门?那鬼还能上门来敲门。”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真相,就拒绝面对它。身体是自己的,命是自己的,别人再关心你,也替不了你挨这一刀、吃这一药。
说到底,我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吓你,而是想告诉你:有些东西咱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看似不起眼的小黑点。
你可以不理会广告,不理会八卦,但你不能不理会身体的信号。痣不是都得治,但该查就查,该切就切。毕竟,活着,才是咱最大的本事。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皮肤肿瘤专家委员会. 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0,42(9):697-708.
[2]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M]. 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社,2024.
[3]郑捷,王明,李晓燕,等. 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5):377-38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