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一个国家名称的变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烙印,日本国号的演变便是如此。在日本神话中,这片土地曾被称为“八大洲”、“八大岛国”;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它最早以“倭”的身份进入历史视野。
历史上,一个国家名称的变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烙印,日本国号的演变便是如此。
历史上,一个国家名称的变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烙印,日本国号的演变便是如此。在日本神话中,这片土地曾被称为“八大洲”、“八大岛国”;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它最早以“倭”的身份进入历史视野。
《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短短一句话,开启了中日交往的千年篇章。
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称日本为“倭”。这一称呼最早可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也有类似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那么为何以“倭”相称?《说文解字》释“倭”为“顺貌,从人,委声”4。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音译,类似“匈奴”、“鲜卑”等称谓。
1784年,日本博多湾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为《后汉书》中记载的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予印绶提供了实物证据。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外交家小野妹子出使隋朝9。带来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这一自称显示了日本对自身地位的新认识,也引发了隋炀帝的不悦10。尽管国书用语引发争议,但这也是日本首次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与“日出”相关的概念,为国号变更埋下了伏笔。
到了唐代,日本对“倭”这一名称越来越不满意。《新唐书·东夷传》记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倭国派遣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丽,并正式提出更号请求。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提出另一种说法:“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1996年,日本广播协会(NHK)甚至播出节目讨论国号问题,有人提出“一部分统治者决定的国号,可以用日本国民的总体意志改变”。
关于“日本”国号的来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日本学者坂田隆1993年出版的《日本的国号》一书,就列举了13种关于“日本”国号由来的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日本”国名由中国王朝所定;也有人认为这是日本自主选择的结果。事实上,日本国名的确定可能经历了一个过程,最终在唐代被中日双方接受。
日本国号从“倭”到“日本”的变迁,反映了其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自信的提升6。随着与中国的交流加深,日本逐渐发展了自身的文化认同。
日本著名史学家纲野善彦在《何谓日本》一书中写道:“大和统治者一方面强烈意识到中国大陆大帝国的存在,另一方面则试图作为一个小帝国与它抗衡”。
这种复杂的心态,也体现在国号的选择上。“日本”一词取义于“日出之国”,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日本”一词并非唯一出自中国古籍的日本词汇。事实上,日本大量词汇都从中国古典中寻找灵感。
诸如“革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文化”一词在3世纪晋人束皙的诗句里为:“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明”一词则见于《易经·乾卦文言》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这些词汇经过日本人的借用和转化,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些甚至逆输入回中国,丰富了汉语词汇。
2011年,中国西安出土的《祢军墓志》作成于公元678年,上面已经刻有“日本”这一名称。
这是目前考古上最早发现“日本”一词的实物证据,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国号更迭的历史。如今,很少有人还记得“倭”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是“日本”——一个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些自大的名字——而这也正好含蓄而恰当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本性。
来源:立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