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景德镇陶瓷正通过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的建设,以科技之力激活千年文明密码。在这里,陶瓷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使者,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景德镇陶瓷正通过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的建设,以科技之力激活千年文明密码。在这里,陶瓷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使者,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
景德镇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在多年的考古工作中,文博人员从御窑厂、落马桥、湖田窑、南窑、南市街等当地瓷业遗址里,发掘出土多达2000万片不同朝代的古窑业标本。国家文物局在《“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中,特别提出要多渠道搜集、采集能够反映中华文明基因的典型性考古标本和数据资源,建设好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
2022年6月11日,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等联合建设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经江西省文物局授牌成立。该基因库是以考古出土的海量古窑业标本为基础,通过自动化作业线、基因标本的制备与信息采集,分析设备及硬件设施完善等建设的古陶瓷基因库,也是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
科技赋能 绘制世界首份古陶瓷“基因图谱”
2023年6月,随着清同治年间景德镇窑青花梵文折腹碗片、粉彩四季花卉纹盘片、青花彩结囍字纹罐盖片3套12件古陶瓷基因标本的入库,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首次迎来“外来户”。这意味着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用于数据收集的材料,不再仅仅局限于景德镇当地瓷业遗址发掘出土的窑业标本,还包括其他地区出土、出水和国内外文博机构馆藏的景德镇古陶瓷文物,不断壮大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家族成员”。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基因库。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将持续不断为中国乃至世界古陶瓷历史的发掘和研究、陶瓷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优良的平台,续写以陶瓷为载体的文明交融新故事。”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
据了解,从事景德镇瓷器基因库建设工作的科研人员,需要根据现有完整古陶瓷器物的年代、形制、工艺等特征,先选定最具代表性者组成“标准器物流”,再完成“标准器物流”中每件标准器物所对应的实体样品制备与虚拟样品构建。其中实体样品包括“残片样品”“截面样品”“薄片样品”与“粉末样品”四种形态;“虚拟样品”则是工作人员借助数字技术,采集标本表面的空间信息、颜色信息后,加工合成为可以在计算机或移动端设备上呈现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实体样品制备与虚拟样品构建工作完成后,便可以样品为信息元,全面涵盖景德镇瓷器的“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术片段”“成型技术片段”“釉料技术片段”“装烧技术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
以古陶瓷基因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知识图谱型数据库建设方式,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搭建了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信息管理平台,规整梳理古陶瓷标本数据、藏品数据、基因数据、文献数据、考古出土数据、修复档案数据等数据,构建古陶瓷基因知识库。
“一块碎瓷片可还原一个历史场景。”翁彦俊说,海量的古陶瓷片,既能够对当年的材料、配方和工艺作出还原,也能形成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拼图。“我们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可以制作成物理和数字两种形态的基因标本。”翁彦俊表示,基于海量信息并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建立的古陶瓷基因库,有望还原出古陶瓷标本在当时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等,探寻景德镇千年陶瓷“工艺之谜”,破译人类古代瓷业巅峰时代蕴藏的“文明密码”。
活化利用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
2023年“五一”假期,一场烛光音乐会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举办,来自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乐队,借助瓷码古筝、瓷拾音贝斯、青釉腰鼓等乐器演绎了《十面埋伏》等经典曲目,而乐队所使用的青釉腰鼓是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对唐代兰田窑遗址出土文物进行复制后的成果。2023年6月,正值古陶瓷基因库成立一周年之际,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库 留存文物密码”入选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名单,这也是江西省唯一入围案例。
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数据为依托,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举办了“青花秘境”展等多个影响力深远的大中型活动,打造出IP形象“碎碎鸭”。以“青花秘境”为例,主办方将设于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主展厅分为“瓷的巨变”“微观竞演”“幻花水月”“碎与永恒”四大章节,以通行世界的中国符号“青花瓷”为主角,借助各种展陈手段,将波澜壮阔的世界文化交流史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2023年6月10日,故宫博物院派遣专人来到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向后者移交了一件诞生于景德镇明清御窑厂、由两院合作修复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这件香薰的各项数据已被纳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源流运动、鲁迅美院工艺美术学院共同基于古陶瓷基因库的鸭形香薰IP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鸭形香薰IP形象“碎碎鸭”也成为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形象代言人。 (下转2版)
“对古陶瓷基因数据予以分析,与艺术、文化、科技和历史等知识进行深度关联和挖掘,不但能加深人们对传统陶瓷文化的了解,还能为古陶瓷学术研究、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助益与启示,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翁彦俊表示,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设立,对构建陶瓷考古年代框架体系、研发古陶瓷鉴定方法、推动陶瓷数字藏品与文旅应用等方面都可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向世界讲好陶瓷文化故事。
国际协作讲好陶瓷文化故事
科技与制度的创新,把陶瓷文化遗产的故事越讲越精彩。时光回溯到2023年10月18日,国际瓷器研究联盟成立大会在景德镇举行。会上,精彩亮相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令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们感到兴奋,他们纷纷表示要加强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合作。翁彦俊介绍,目前该院正在大力推动古陶瓷基因库工艺复原研究室建设,把古陶瓷基因库的数据和非遗传承力量结合起来复原经典工艺,同时整合国内外的古陶瓷收藏、考古和研究力量,共建共享古陶瓷基因库,共同讲好世界陶瓷故事。
最近,来自荷兰的资深古陶瓷收藏家托恩·莱特沃里寻求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帮助,希望为他的一件中国藏品“验明正身”。十余年前,莱特沃里从上一位藏家手中获得这件龙纹瓷盘时,被告知“是一件中国清代瓷器”。但瓷盘的一些细节,如双龙戏珠的火焰珠造型,让他怀疑它可能更古老。 于是,他联系上了这件瓷盘的生产地——景德镇。
接到莱特沃里的请求后,御窑博物院精心挑选了从明宣德时期到清光绪时期的17个古陶瓷基因标本进行分析检测,在与龙纹瓷盘的数据进行比对后初步判断,这件瓷盘是晚清时期的一件民窑产品。
“这件作品非常有意思,是吸纳不同时期官民窑技法的‘集大成者’,如火焰珠的画法有明代早中期的风格,但四季花卉的绘制接近清代中晚期的样式。瓷盘的底足是双圈足的‘玉环底’,这种工艺在御窑不多见,但在康熙民窑的精品中较为流行。”翁彦俊说。
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开创性地将田野考古、室内整理、科技检测、文保修复、藏品管理、展览陈列、文创产品等业务内容,结合考古、胎料、造型、釉料、装烧、纹饰、色彩、款识与共建共享为一体的“8+X”的基因库核心建设思路,共同整合在古陶瓷基因库信息管理平台中。翁彦俊说,“X”的基因信息收集是开放式的,只有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才能让基因库内的基因信息更加丰富,最终呈现一个包罗万象的古陶瓷数字化世界,让“基因库数据全球共享”变得更有意义。
校对:王宇琦
一审:张佳鑫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