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1个教师节之际,复旦大学召开2025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会上隆重表彰了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好老师、好团队。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学团队荣获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教学团队。
第41个教师节之际,复旦大学召开2025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会上隆重表彰了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好老师、好团队。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学团队荣获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教学团队。
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教学团队
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王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50年,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与教学基地之一。神经内科教学团队长期承担我校医学各专业的多门次本科生、研究生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多项上海市及校级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主编及参编多本神经病学相关教材,构建了贯通本研教育-规培教育-继续教育的“立体、分层、精准、全覆盖”的教学体系。团队成员曾获得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提名)、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渐冻症、睡眠障碍、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伴随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神经系统疾病谱日益复杂,挑战严峻,亟需创新突破与卓越人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作为中国神经病学奠基人之一张沅昌教授于1950年亲手创建的学科摇篮(前身为神经精神科),不仅是中国神经科专科发展的先驱与重镇,更承担建设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重任。作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学科连续十年稳居复旦专科排行榜前列,其深厚的临床与教学积淀,为国家应对神经疾病挑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秉承“笃实严谨,精勤不倦;博学济世,团结奋进”的科训,七十余年间,华山神经内科教学团队始终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心,以“解决临床真问题、服务国家大需求”为育人导向,将创新作为育才的核心路径。团队倾力构建了贯通“本科教育–住培教育–继续教育”的立体化、分层式、精准化、全覆盖教学体系,源源不断地为复旦大学、上海市乃至全国输送兼具顶尖临床实战能力与前沿科研创新思维的神经病学领军人才。尤为可贵的是,团队始终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坚持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在日复一日的临床实践、教学互动与科研探索中,精心培育“临床-科研-人文”三位一体的体系。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浪潮涌现,神经疾病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团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神经疾病关键难题,积极探索医工交叉、学科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癫痫、神经肌病、神经免疫、临床神经电生理等核心领域持续深耕,成果在 Science , Cell , Lancet Neurol , JAMA Neurol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也培养大批深耕临床、持续攻关临床重要难题的国内顶尖神经疾病领域人才。
植根:深耕育才沃土,树立品牌标杆
新中国成立伊始,神经病学专业人才奇缺。华山神经内科以赤子之心,勇担拓荒重任,成为中国神经科专科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1952年,响应国家召唤,在卫生部委派下,学科成功承办了由前苏联专家授课的全国第一届神经病学师资进修班,为百废待兴的祖国培育了首批专业栋梁,填补了学科人才空白,点燃了中国神经学科发展的燎原之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室骨干医师胸怀大局,响应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远赴重庆、新疆等地,参与创建重庆医科大学、新疆医学院,将专业的火种播撒至陕甘宁、鲁闽等六省市,在边疆地区建立起神经疾病诊疗中心,为新中国神经病学事业的奠基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惠泽四方百姓。七十载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北协和,南华山”的盛誉,正是源于一代代华山教学团队对育人初心的执着坚守与卓越追求。他们让神经疾病诊疗技术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铸就了响当当的“中国神经科医生摇篮”品牌,为守护亿万人民的脑健康筑起了第一道坚固防线。
前辈的崇高理想、学科的深厚积淀与开阔的国际视野,共同熔铸了华山神经内科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七十余年来,这种精神如同强大的磁场,持续吸引着全国各地最优秀、最具开拓精神的医学英才汇聚于此。
固本:构建多维体系,夯实人才根基
近十年,随着神经内科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全体教师将教书育人视为己任,深耕教学沃土,积极探索学科转型与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科室各亚专科带头人不仅在其专业领域精益求精,更积极投身教学,构建起“教授领衔-骨干支撑-青年参与”的活力三级教学梯队,为持续培育英才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科室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方面成果丰硕,编写教材10本、专著与科普著作28本。科室承担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7个本科多学制的《神经病学》与《诊断学》教学班,以及1个MBBS全英语教学班和3个研究生课程。每一门课程的背后都是老师对课堂的精雕细琢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注。
神经内科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全国领先的住培标杆平台。基地依托雄厚临床资源,覆盖4个重点方向、8个亚专业组和16个专病门诊,年接诊各类神经科常见病与疑难病数千例,为学员提供丰富的临床实践机会。十余年来,基地已培养百余名合格住院医师,其中30余人获市级及以上优秀住院医师称号,10余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上海市人才项目支持,部分毕业生已在国内外知名机构深造或任职,逐渐崭露头角。
科室每年接收并培养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200余名,亚专科进修占比超40%,有效支持高层次专科人才培养。同时,科室积极拓展数字化继续教育,通过壹生医学论坛、医学界、丁香园、24小时医学频道、梅斯医学等权威平台,推出“病例实战解析”“前沿指南解读/诊疗规范精讲”“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等核心板块,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国共享。团队在“壹生”平台策划的“30天华山版神内医师成长训练营”报名人数超16万,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彰显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与教育创新成效。
育人工作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精神塑造与价值引领。科室通过强化学科氛围、激发专业兴趣、依托学科平台凝聚人才,在医教研工作中融入人文与思政教育。自2024年起,学科打造“神来之笔—华山神经科卓越论坛”,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医学人生”展开分享,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临床能力、科研素养与领导力的新一代“医学科学家”。
领航:融合激发创新,突破学科前沿
“做对的事、最难的事、最有价值的事”——这是华山神内人深入骨髓的信念。团队始终践行吕传真教授“临床是基础,教学是提高,科研是发展”的箴言,持续加大医学研究投入,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为大批优秀科研人才的涌现提供了沃土,青年才俊在各自领域潜心积累、蓄势待发,不断“冒尖”并取得突破。近年来,科室在神经科关键领域的科研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并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国家级、市级人才计划中频频闪现华山神内优秀医师的身影。
在脑血管病领域,董强教授团队长期引领卒中救治模式创新,建立高效卒中团队,推行“组织窗”指导的再灌注治疗,并首创“脑血管病融合病房”,实现多学科一体化管理。其“华山模式”再灌注治疗率超20%,经验被纳入国家指南,为学生掌握尖端诊疗和理解慢病管理提供了重要教材。团队自2011年起牵头建设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并发布“上海市脑卒中急救地图”,高效覆盖全市57家医疗机构,逐步形成“60分钟黄金急救圈”,为市民筑起“家门口”的生命守护网。2021年,国家卫健委将“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列为国家目标,华山团队的实践为这一战略提供了宝贵的“上海经验”和“华山智慧”。参与青年学生得以亲身了解区域公共卫生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深刻认识体系化建设对提升救治效率和挽救生命的重要意义。
在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领域,王坚教授团队聚焦疾病早期诊断与长程管理,在国内率先开创脑多巴胺显像技术,并发展出“多巴胺-葡萄糖”双示踪剂显像体系,将早期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6.5%。该成果入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形成多部专家共识,并在国内多家顶尖机构推广。团队整合数字智能技术,自2011年起建立华山帕金森病在线数据库和高危人群生物样本库。2017年率先推出“帕为APP”慢病管理平台,赋能患者自主管理,成为国际运动障碍学会唯一推荐的中文管理类APP,目前注册用户近3万,提供专业咨询19万人次。王坚教授因此获聘国际运动障碍协会专家委员。2023年,团队联合国内十余家单位成立中国帕金森病新药联盟,加速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新疗法惠及患者。这些实践生动展示了科技赋能慢病管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以及医生在全程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在罕见病、重症肌无力领域,赵重波教授牵头成立华山医院罕见病中心及中国重症肌无力协作组,构建涵盖医疗、科研、科普与教育的全方位体系,推动建立规范化诊疗流程,并持续主导相关指南制定与新药临床研究,为学生展现了关注弱势群体、构建诊疗网络和推动规范化治疗的医者仁心与大局观。
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郁金泰教授团队通过AI驱动取得多项突破。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涵盖1706种疾病的全维度蛋白质组学图谱,并利用AI多组学算法,确立了GFAP/NfL等血液标志物联合诊断体系。在帕金森病方面,团队基于百万级人群基因组,通过深度学习锁定新治疗靶点FAM171A2,成果发表于 Science,被誉为“帕金森病研究的里程碑式突破”。团队站在AI与医学交叉前沿,其开创性工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跨学科研究热情。
一系列原创性突破,不仅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为全球医学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更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淬炼了青年医师队伍。在临床一线,多人荣获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等称号;在科研创新上,多人斩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人才培育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在教学与社会服务领域,多名青年医生入选复旦大学人才工程预备队兼职辅导员队伍。其中,焦可馨担任复旦上医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副团长和科硕班兼职辅导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获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2025年5月27日,她作为全校唯一学生代表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发言,彰显科室青年医师的奋进与担当。
厚德:践行仁心仁术,守护人民健康
在追求学科卓越的征途上,华山神经内科教学团队从未忘记“为人群服务”的复旦上医精神内核,将践行社会责任视为育人的重要环节,通过革新疾病诊疗管理模式、普及健康知识、守护大众脑健康等一系列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涵养深厚的医者仁心。
从诊室里的患者个体,到社会中的广大人群;从疾病的精准治疗,到知识的广泛普及,华山神内人的身影活跃在守护大众脑健康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各专业组领衔的“手环”系列科普活动,覆盖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神经免疫、肌肉和周围神经病等主要病种,确保每月都有大型科普患教活动惠及民众。而学科成员出版科普著作、撰写科普文章、参演科普短剧、积极参与各类媒体科普宣传,更是融入日常的常态化工作。华山神内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提升大众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视为己任,不仅是在治病救人,更是在未雨绸缪,为大众脑健康筑牢坚实的认知防火墙。学科始终坚持规范化和精准化的理念,探索最优治疗方案,通过“引领”前沿、“示范”最佳实践、“推广”适宜技术,切实推动学科整体进步,最终目标是将发展的红利转化为患者实实在在的福祉。
七秩坚守,育人为本,融合创新,英才辈出。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学团队,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为根,以卓越的临床科研实力为干,以创新的育人理念与实践为枝,在七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不仅铸就了“中国神经科医生摇篮”的金字招牌,更培育了一代代肩负使命、德才兼备的神经病学栋梁。他们薪火相传,将前辈的荣光化作前行的动力,在守护人民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持续书写着为国育才、为民造福的华章,为中国临床神经病学的未来奠定着最坚实的人才基石。这份坚守与创新,这份育人的热忱与硕果,正是团队面向未来、再攀高峰的真正力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