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精英”陷阱|康文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20:09 1

摘要:精英陷阱(Elite trap)一词语源自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丹尼尔·马科维茨著作《精英陷阱》,其含义是指表面上成就斐然的精英群体陷入持续焦虑、自我怀疑且无法感知快乐的特殊困境。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因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被 “精英” 身份标签束缚,或陷入单一成功范

走出“精英”陷阱

文/康文中

精英陷阱(Elite trap)一词语源自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丹尼尔·马科维茨著作《精英陷阱》,其含义是指表面上成就斐然的精英群体陷入持续焦虑、自我怀疑且无法感知快乐的特殊困境。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因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被 “精英” 身份标签束缚,或陷入单一成功范式中,导致自我价值感扭曲、心理压力过载、生活维度失衡的状态。

中国的985高校有39所,在校生大约160多万,每年向社会输出三四十万毕业生,这种情况导致学历贬值严重。甚至北京人讲段子,据说在北京四号线地铁上有一条高等院校的鄙视链,谁先下车,谁就输了。例如西直门站附近下车的是北交大毕业的,再往北走是985高校中央民族大学,再往北是双一流的北京理工大学,再往北是中国人民大学,再往北是北京大学东门,再往北是清华大学西门,直到到达地铁北宫门站,走出来是中央党校。我经常与清华北大的朋友一起茶叙论道,我跟大家开玩笑说,各位都是学界的精英哈,你们都是985毕业的,而我是酒吧毕业的,你们是研究deepseek的,而我是研究deepdrink的,但你们可不要鄙视我啊,我可是在高等院校鄙视链的最后一站下车的。

我读大学上时候,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生已经开始不值钱了,大学毕业后我又考取硕士研究生,上公共政治课的时候,发现大阶梯教室里面一大群研究生一起上课,顿时觉得硕士研究生也开始贬值。在别人有背景,而我只有“背影”的情况下,研究生毕业两年后,我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虽然只差一个层级,但人数一下子少了很多,毕业后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大了不少,可以说我读书求学的过程,是一个经历学历持续贬值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因为学历贬值,就放弃了向上进取的努力,就像不能因为货币贬值就放弃赚钱一样。

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算是步入社会,这时才发现,社会资源并不是按照考试成绩和学历的高低来分配的。所谓的高学历精英只不是过是社会强加给一部分人的人设或形象,或者是社会或单位给这些人戴上的一顶高帽子,这顶帽子无形中不光让所有人都对这种精英人设提高了要求,而且这些人自己也对自己要求也很高,而忽视了维持这种人设或形象带来的极高的成本——工作做好了,大家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工作一旦出现差错,则不太容易像普通人犯错时那样被宽容和原谅。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扎堆的院校和研究机构,长期身处同质圈层,容易被 “内卷规则” 驯化,比如讨论的话题永远是职业晋升、职位的升迁、投资的回报等等,结果难免出现严重的内卷现象,有人为维持 “精英” 形象过度内卷,有人因固化的竞争思维失去对生活的真实感知,还有人被外部评价体系绑架,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这些所谓的精英内卷到压力山大的时候,他们往往忽略了精英的真正内涵,那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一种不断保持积极学习的内生动力和习惯;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和对弱势群体所能够保持的温和态度;是一种有权不任性有钱不傲慢的谦逊;一种摆脱了精致利己主义的公心;一种对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坚守。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脱离了为国为民的情怀,那里还有什么精英,所剩下的只不过是一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要摆脱精英陷阱首先需要走出考试和做题思维,生活和工作当中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读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取信息、提高认知和构建思维的逻辑框架。其次需要摆脱完美主义,这个世界不是考场,在考场上能够轻松获取的成绩,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一定能够轻松实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与人言者,不过二三,不完美才是常态。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to be one’s best)需要从“外部定义”的身份标签走向“自我认同”的意识觉醒,自我就像是一棵树,我的成功不是为了让他人定义,长得高大不是为了证明比其他树优秀,而是为了更好地扎根土地、迎接阳光 —— 人也一样,真正的自由,在于按自己的节奏,活成舒展的、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作者简介:康文中,河北平山人,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河北省委省政府智库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三实智库特邀专家,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政治高级教师,集团校优秀共产党员,海淀区骨干教师,海淀区“四有”教师,海淀区先进育人模范,海淀区教育科研带头人。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