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行善就是捐钱、做好事、帮助别人;却不知,真正的善,并非行为本身,而是心念的修炼。
古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又该如何积善?
很多人以为行善就是捐钱、做好事、帮助别人;
却不知,真正的善,并非行为本身,而是心念的修炼。
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中,袁了凡先生提出了对善的八种判断标准,和十种积善方式,
至今仍是为人处世、改变命运的“心法”。
今天,我们就以现代人的视角,一起走进这段古训,理解善的真正意义。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真正的善,是发自内心的成全,不图回报、不谋私利。
你扶人,是出于同情心,还是希望被点赞?
你帮助,是为了他人,还是为自己攒功德?
真善,是不计较得失、不计算人情的自然流露;
而伪善,是精心包装后的利益布局。
行善之心若被功利污染,善也失了味。
做了好事让人知道,是“阳善”;
默默行善不留名,是“阴德”。
前者赢得声誉,后者积累福报。
在一个“秀善”的时代,更难得的是那些不动声色的温柔之举。
如夜里送饭给流浪者的人,从不发朋友圈;
如默默捐款给贫困学子的企业家,始终不留名。
真正的善,是不声不响的深情,是无人处的坚持。
“现行虽善,而流弊足以害人,则非善;现行虽不善,而影响能济人,则是善。”
很多“看似善”的事,最终却伤了人。
有时过度帮助,是在剥夺别人成长的机会;
有时善意隐瞒,反而延误了真相的代价。
例如,父母用尽全力为孩子铺路,却让孩子失去独立的能力;
又如,朋友撒一个“无伤大雅”的谎,却种下误会的祸根。
善意的行为,若缺乏远见,终成一种“好心办坏事”的愚善。
一个动机正直却办了坏事,是“正中偏”;
一个动机私利却偶得好果,是“偏中正”。
但“偏中正”不能当作借口;真正的修行是让动机与结果同样干净。
“为善而心不着善,皆得圆满;心着于善,止于半善。”
做善事若时时记挂,实则是在做一场“功德交易”;
而若一念自然,做后即忘,反而种下了最大的福田。
心无所执,是最高级的慈悲。
富人行善,资源充足,贵在肯舍;
穷人行善,寸善如金,贵在愿为。
越难的善行,越显其心之珍贵。
如布衣寒士节衣缩食救人危难,微光虽弱,却足以照亮黑暗。
善不在大小,贵在心诚。
“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为众人点灯者,自身不见光;为私利奔忙者,再多也无光。
你的善,是利己,还是利人?
是格局使然,还是算计使然?
同样一滴水,倒入茶杯是局限,汇入大海是宽广。
出于拯救之心是“端”;出于媚俗之心是“曲”。
出于敬人之念是“端”;出于玩世之态是“曲”。
善的高贵,源于初心的澄澈。
行善之首,是端正自己的那颗心。
袁了凡总结了十种最常见、最有效的积善方式。无关财富,无关身份,只看你愿不愿意开始。
与人为善 —— 处事温和,待人厚道 爱敬存心 —— 心怀感恩,尊重他人 成人之美 —— 不嫉妒,乐于成全 劝人为善 —— 见人犯错,温和劝导 救人危急 —— 看见急难,伸出援手 兴建大利 —— 助力公益,服务社会 舍财作福 —— 财不在多,在于愿舍 护持正法 —— 传播善念,守护道义 敬重尊长 —— 尊重长辈,传承家风 爱惜物命 —— 尊重生命,心生慈悲这些善,不需你捐万金,也无需你力拔山兮;
只需你在人间烟火中,守住一颗柔软的心。
善,是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投资。
你播下的每一颗善意的种子,
终将在你生命的某个角落,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你所不计较的付出,
你所不炫耀的温柔,
你所默默坚持的正义——
都在悄悄替你积蓄好运。
世间最深的福报,不是你拥有了多少名利,
而是你始终拥有善良、不变本心的能力。
愿你一生温柔有光,行善不息,福报自来。
来源:吴钩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