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光辉日子里,著名诗人胡世宗先生以“敬献英雄的颂歌”为题,从8月31日至9月9日,相继创作并发表了九首诗作。这些诗,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英雄的崇高礼赞,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
赵一曼的信念——品读胡世宗《敬献英雄的颂歌》有感(一)
引言: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光辉日子里,著名诗人胡世宗先生以“敬献英雄的颂歌”为题,从8月31日至9月9日,相继创作并发表了九首诗作。这些诗,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英雄的崇高礼赞,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
这组作品选取了抗日战争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赵一曼、杨靖宇、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历史的审判、黎明的窗帷、杨靖宇的“当品”、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用磅礴的气势描绘战役,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感染力完美融合。
细读这九首诗,我深切感受到:它们是一部浓缩的抗战史诗,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历程;它们是一组精神坐标,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它们更是一份历史答卷,回答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时代命题。
我在理解这组诗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的前提下,为每首诗撰写了感言,力求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与现实意义。九篇感言各成一体,又相互呼应,构成对“敬献英雄的颂歌”的粗浅解读。
从9月11日开始,每天发布一篇感想,并附胡世宗先生的诗作,愿这些文字,借助胡世宗先生诗作的影响力,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2025年9月11日
胡世宗的《赵一曼》绝非简单的史实复刻,而是一场穿透时空的心灵叩访。诗人以纤毫入微的笔触,将烈士的生命轨迹织成一幅立体长卷——从四川故里的豆蔻年华,到东北雪原的烽火硝烟;从工厂车间里为生计操劳的女工,到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战士;从对幼子柔肠百转的母亲,到面对酷刑宁死不屈的革命者。每一幕场景都如同一束探照灯,照亮她在不同身份下始终如磐的信念。
诗中的信念,有着多棱的光芒。它是智勇交织的锋芒——"淋水毁烟""电车罢工"的细节里,不仅奔涌着革命的炽烈,更暗藏着审时度势的斗争智慧;
它是扎根大地的温度——在珠河县与妇女共话桑麻,在队伍中与战士同饮粗茶,让理想的种子播撒在柴米油盐的土壤里,于烟火人间积蓄抗争的力量;
它是大义与柔情的共生——临刑前写给儿子的遗书,将舐犊情深淬炼成"母亲是用实行来教育你"的民族大义,让"母亲"与"战士"的身份在生命终章完成最震撼的交融。
诗人从未以空洞的口号雕琢英雄,而是借一个个鲜活场景,让赵一曼的人格魅力自然绽放。这种创作让历史人物挣脱时光的枷锁,也让信念的本质变得可触可感——它不是悬于云端的宣言,而是在至暗时刻,依然选择向着光明前行的决绝。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重读这首诗,我们不仅是在回望先烈的足迹,更是在为当下寻觅精神灯塔。赵一曼的信念如不灭的星火,曾在民族危亡之际照亮前路,如今亦在和平年代警醒我们:真正的英雄,永远是于风雨如晦中,毅然朝着光亮行走的人。
附: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敬献上英雄的颂歌(之一)
赵 一 曼
胡世宗
在东北抗联的队伍里,
有一位女中豪杰赵一曼,
她本是四川宜宾的女子,
革命的路,
让她走到了东北平原。
她曾在沈阳工作半年,
在烟厂,在纺纱厂,
在工人中间。
日本人要生产“樱花牌”香烟,
在日本的“樱花节”期间,
要把在“满洲”产的香烟运回日本,
庆贺对中国东北的占领,
显示他们功大无边。
怎么能把敌人的阴谋揭穿?
怎么能把这罪恶行径阻拦?
不让这香烟生产?
生产了不让装船?
这些想法,
看来都不能实现。
赵一曼和工人们秘密琢磨,
在包装时,
把少量的水淋上香烟。
包装后看不出破绽。
这批香烟运到了日本,
打开一看,
香烟都长了绿毛,
日本天皇都知道这件事,
派高手来调查破案,
说是轮船运的时候,
包装进了水,
最后是不知所以然,
结果也只好不了了之,
让他们有苦难言。
在哈尔滨的电车上,
一个伪警察穿便衣,
售票员让他买票,
他反骂售票员没长眼,
并打了无辜的售票员。
机警聪慧的赵一曼,
适时领导了工人罢工,
提高了工人斗争的信心,
打击了反动分子的气焰。
在哈尔滨东部的珠河县,
赵一曼作为县委特派员,
她领导妇女跟敌人斗争,
把当地建成了“红色地盘”。
她帮小姑娘搓苞米,
她帮老太太纺线,
她帮年轻妇女
带孩子、烧饭……
在她的带动下,
妇女们站岗、放哨、
纳鞋底子、缝衣衫,
成了游击队打鬼子的后援。
在东北抗联三军一师二团,
她是有名的女政治委员,
丝毫没有一丁点特殊,
总是与战士打成一片。
有一次她病倒了,
小通信员给她淘弄来
一碗高粱米饭,
她表面上没有拒绝,
却悄悄地倒在了
正在烧得打滚儿的野菜锅里,
并使劲儿地搅拌。
敌人悬重赏捉拿她,
她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
她有非凡的革命经历,
曾在大革命的1926年,
成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武汉分校政治女生大队的学员;
她曾被秘密派到莫斯科学习,
并在那里结婚怀孕,
国内需要革命的骨干,
她回国在湖北宜昌,
建立地下交通站,
迎送过路的干部,
转送党的文件,
在租住的小板棚,
在宽宽的长江边,
她无数次被敌人追捕,
又无数次成功脱险。
她在隐秘的和公开的战线,
从宣传群众、撒传单,
到真枪实弹同敌人作战。
她负伤,也逃出了敌人的视线,
却因一时疏忽,
因为最忌讳的生火做饭,
在大山里冒烟,
被敌人发现……
种种非人的严刑,
烧红的烙铁,
拔掉牙齿的铁钳,
把腿垫高的老虎凳,
刺入手指的竹签……
还有“假枪毙”惊魂的恫吓,
这一切手段,
都在这个“女匪”身上用过了,
用过了,
用过了,
用的结果,
却让敌人全盘失算!
遍体鳞伤的赵一曼,
最后送到医院,
敌人还梦想得到她的口供,
想让她的体力复原。
赵一曼醒来后,
把敌人布置的看守警察小董,
还有护理她的护工小韩,
用民族大义,
用姐姐一样的情感,
全都拉到了自己一边,
他们共同策划了雨夜出逃,
逃往解放区,
逃往那个明朗的天。
他们联系了一辆出租车,
出城后又雇了一只小轿,
他们到了小董的亲戚家,
歇了脚,吃了庄稼院的饭,
套上三匹马的大车赶夜路,
路啊,泥泞不堪,
走起来无比艰难,
没想到走了冤枉路,
天亮才知道,
一共没走出多远。
当他们继续走向前,
向前,向前,向前,
还有二十里路,
就摸到了抗联队伍的边儿。
这时,最坏的可能发生了,
敌人的马队追上来了,
他们捉到了赵一曼!
赵一曼被戴着手铐脚镣,
沿长街走向生命的终点。
她要了纸笔,
并不是写敌人让她写的自首书,
而是给宝贝儿子写了遗言,
她不悔自己参加反满抗日,
生前已不能与儿子再见,
希望儿子赶快长大,
母亲教育你,
不用万语千言,
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给你做了示范。
儿子长大之后啊,
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
是为国而牺牲的,
为国牺牲得心甘情愿!
这示儿的遗书,
字里行间,
全是浓浓的亲情,
那是一个伟大母亲的胸襟,
充满了坚贞的革命信念!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