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材分析:作者一生与父亲相处,可写之事甚多,但他只精心选取了“南京浦口送别”这一场景,并在此场景中聚焦于“父亲穿过铁道攀爬月台买橘子”这一核心事件。
一、什么是选材?
选材,就是从生活的广阔海洋和记忆的丰富宝藏中,挑选出最适合用于文章写作的素材。它不仅仅是“看到什么写什么”,更是一种智慧的取舍和用心的提炼。
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架,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
选材的精妙在于:
1.决定文章的深度与高度:新颖、典型、真实的材料能使文章立意深刻,脱颖而出;而陈旧、空洞、虚假的材料则会让文章流于平庸,甚至令人反感。
2.塑造鲜活立体的人物: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典型事件和细节,人物才能跃然纸上,而非一个苍白的名字。
3.有力支撑文章的主题:所有材料的选取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如同众星拱月,共同凸显和深化主题,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4.激发读者的共鸣:选取贴近生活、富含真情实感的材料,能瞬间打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通道,让读者感同身受。
选材的原则:求真(真情实感)、求新(新颖独特)、求小(以小见大)、求深(内涵深刻)。
二、技法点拨:从课本中学习选材之道
课本中的经典篇章无一不是选材的典范:
1.《背影》朱自清
选材分析:作者一生与父亲相处,可写之事甚多,但他只精心选取了“南京浦口送别”这一场景,并在此场景中聚焦于“父亲穿过铁道攀爬月台买橘子”这一核心事件。
作用分析:这一材料极其典型且独特。“买橘子”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这个平凡之举,在特定的离别场合下,将父亲笨拙、艰难却又深沉无比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小中见大,以最动人的细节塑造了经典的父爱形象,完美支撑了文章主题。
2.《阿长与
选材分析:文章先略写了阿长许多“缺点”和琐事,但核心材料是“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一个不识字、连书名都记错的保姆,却完成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作用分析:这一材料的选取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反差和艺术张力。前文的略写都是为这一核心事件做铺垫和衬托。正是这一材料,瞬间照亮了阿长善良、朴实的灵魂,使她的人物形象实现了从“可笑”到“可敬”的伟大升华,成为了文章情感爆发的原点。
3.《老王》杨绛
选材分析:作者选取了老王生前的几个生活片断(愿意送冰、送钱先生看病等),但最重要的材料是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来告别。
作用分析:“香油和鸡蛋”在那个年代是极其珍贵的礼物。老王在生命尽头拖着病体送来这份“厚礼”,这一材料极具冲击力地表现了他内心的高贵和知恩图报的品质。这份材料的重量,最终也折射出作者深刻的愧疚与自省,使文章主题远超于对弱者的同情,而上升到对命运的思考与人性的拷问。
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选材分析:文章标题即表明选材原则——“二三事”。作者从与叶老交往的众多事例中,只选取了关于“修改文章”“文风简洁”“待人宽厚”等方面的几件小事。
作用分析:这种选材紧紧围绕“颂扬叶老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这一中心。每一件事都从一个侧面像聚光灯一样照亮叶老的人格,多件事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立体、丰满、真实的形象。选材精当,做到了“形散神聚”。
5.《孔乙己》鲁迅
选材分析:作者没有全面叙述孔乙己的一生,而是选取了他在咸亨酒店的几个典型片段:站着喝酒遭嘲笑、教小孩“茴”字写法、分豆给孩子吃、被打断腿后用手走来喝酒等。
作用分析:这些片段材料都发生在“咸亨酒店”这个社会缩影里,极具典型性和讽刺意味。每一个片段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孔乙己深受科举毒害而形成的迂腐、善良、可怜又可悲的复杂性格。这些材料的组合,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世态的炎凉。
三、佳作再现
范文一:《父亲的“谎言”》
(总评:本文围绕“谎言”这一核心,选取了父亲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说谎”事例,材料典型,时间跨度大,层层递进,共同塑造了一位深沉、坚韧、充满大爱的父亲形象。)
我的父亲,是个“骗子”。
(批注:开篇奇崛,用“骗子”这一反常的定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总领全文关于“谎言”的选材。)
第一个谎言,发生在我五岁那年。家里穷,餐桌上少见荤腥。一天晚饭,母亲炖了碗鸡蛋羹,金黄滑嫩,香气扑鼻。父亲把它推到我面前,自己夹着桌上的咸菜,吃得“津津有味”。我问他:“爸爸,你怎么不吃?”他摸摸我的头,笑着说:“爸爸不爱吃鸡蛋,腥得很,你快吃。”(批注:选取童年时期关于“吃鸡蛋”的经典素材。这是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爱的谎言,材料真实典型,极易引发共鸣,初步刻画父亲无私的爱。)
第二个谎言,陪伴了我的整个求学时代。无论我多早起床,父亲总是已经出门上工;无论我多晚下晚自习,他总能“刚好”顺路骑车来接我。冬天,他把大衣脱给我穿,说:“我骑车热,穿着冒汗。”夏天,他永远把树荫让给我,自己晒在太阳里,说:“我皮糙,就喜欢晒太阳补钙。”……他总有那么多“刚好”和“喜欢”,用一个个轻松的谎言,为我撑起了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批注:选取求学时代一系列日常小事作为组合材料。通过“起床接晚”“让衣让荫”等典型细节,将“谎言”常态化,表明父亲的爱是持续、无处不在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最大的一个谎言,发生在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学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那段时间,父亲总是早出晚归,烟抽得越来越凶。一天晚上,他高兴地告诉我,他找了个给工地看夜班的活儿,轻松又钱多,两不误。我和母亲信以为真。直到我去学校前,想去他“看夜班”的工地给他送件衣服,才在机器轰鸣的工地上,找到了那个正在满头大汗搬运水泥的、熟悉的背影。那一袋袋沉重的水泥,压弯了他的脊梁,却撑起了我的未来。(批注:选取“隐瞒真实工作”这一重大事件作为核心材料。这是情感的高潮,之前的谎言关于“口味喜好”,此处的谎言则关于“尊严与艰辛”,材料的力度和深度层层递进,极具冲击力,彻底揭示了父爱的沉重与伟大。)
我没有走过去揭穿他。我只是站在原地,任泪水模糊了视线。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所有的谎言。那谎言背后,是一个男人全部的自尊、担当和如山般沉默却磅礴的爱。
原来,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是用爱的谎言编织而成的。(批注:结尾点题升华。将所有材料凝聚到“爱的谎言”这一核心上,揭示其本质是爱,情感真挚,主题深刻。)
范文二:《外婆的“百宝箱”》
(总评:文章以“百宝箱”为线索,选取了箱中三件最具代表性的“无用之物”作为核心材料,以小见大,通过物品背后的故事,串联起外婆的一生与“我”的情感记忆。)
外婆有一个褪了色的红木箱子,她管它叫“百宝箱”。箱子上挂着一把铜锁,钥匙被她用一根红绳串着,贴身戴着,宝贝得紧。(批注:开篇点题,引出核心线索“百宝箱”,并通过对锁和钥匙的细节描写,渲染其神秘性与重要性,吸引读者。)
儿时的我,总以为里面藏着金银珠宝。终于在一次午后的央求下,外婆神秘地笑着,打开了它。没有金光闪闪,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陈旧的、混合着樟脑和时光的味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枚用红布包着的、已经氧化发黑的顶针。外婆小心翼翼地拿起它,眼神变得温柔而悠远。“这是你太姥姥给我的,”她说,“我出嫁时的衣裳,就是用它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那顶针上密密麻麻的凹点,仿佛记录着无数个深夜的灯影与一个少女对未来的憧憬。(批注:选取第一件材料“顶针”。这是传承的象征,材料虽小,但关联起外婆的母亲和她的青春,赋予了历史厚重感,表现了材料的“深度”。)
接着,她拿出一只干枯的、压得扁平的蝴蝶标本。翅膀上的磷粉几乎掉光了,却依然能看出曾经的美丽。“这是你妈妈七岁时,在田埂上扑到送给我的,”外婆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绽开的菊花,“那天她跑得满头汗,举着这个,说是全世界最漂亮的花。”(批注:选取第二件材料“蝴蝶标本”。这是亲情的象征,关联起外婆和母亲,材料充满童趣与生活气息,表现了外婆对女儿成长的珍视,体现了材料的“真情”。)
最后,她拿起一摞用橡皮筋捆着的、泛黄的画纸。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太阳、火柴棍小人和小房子。“喏,这是你的江山,”外婆打趣道,“你小时候非要给我画像,说我比公主还好看。”我接过那摞画,手指微微颤抖。我早已忘记的童年涂鸦,却被她当作绝世名画般收藏至今。(批注:选取第三件材料“儿童画”。这是隔代亲的象征,关联起外婆和“我”。材料极具个人独特性,是“我”与外婆之间的独家记忆,表现了材料的“新颖”和“独到”。)
箱子里还有好多东西:一绺胎发、几颗乳牙、一张老船票……在世人眼中,这些都是该扔掉的“无用之物”。但那一刻,我明白了。
外婆的“百宝箱”,藏的从来不是宝贝,而是爱。她用这个箱子,温柔地、固执地收藏着所有她爱着的人和爱着她的时光。每一件“无用之物”,都是她生命中无法复刻的“珍珠”。(批注:结尾总结升华。对所有材料进行总结,点明“百宝箱”的实质是“爱的收藏馆”,揭示文章主题——爱就是珍惜与所爱之人有关的每一份记忆。)
如今,外婆的记忆力像沙漏一样渐渐流失,有时甚至会忘记我的名字。但每当她打开那个百宝箱,触摸到那些物件时,她的眼神就会立刻变得清晰而温柔。
因为,爱,是唯一能对抗时间遗忘的魔法。而那个褪色的红木箱,就是施展这个魔法的圣器。
四、中考真题
【2025北京中考作文真题】
作文(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请以“这样生活更健康”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世界是一个科学大课堂,时时学科学,处处用科学。阅读经典作品、参与社会实践、畅游海底遥望星空……我们增长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请以“一堂科学课”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师生姓名等。
范文一:这样生活更健康
清晨六点,外婆的收音机准时响起京戏咿呀。我揉着惺忪睡眼走下楼,见她正在院子里打太极,白衣飘飘如鹤。灶台上的砂锅咕嘟冒着热气,枸杞红枣的甜香弥漫整个小院。
“囡囡,来帮外婆缝香囊。”她招呼我坐下,拿出各色布片和中草药。薄荷清凉,艾草辛香,薰衣草幽远,在她布满皱纹的指间流转自如。“端午快到了,缝个香囊挂床头,安神助眠。”银针在晨光中上下翻飞,她哼着古老的童谣:“五月五,是端阳。艾草香,香满堂。”
(批注:选取端午缝香囊这一传统习俗作为素材,将健康理念融入具体文化场景,既独特又富有生活气息。中草药香气的细腻描写,唤醒多重感官体验。)
我笨拙地穿针引线,听外婆讲每味草药的来历:薄荷采自雨后西山,艾草是邻家阿婆所赠,薰衣草则来自新疆的旧友。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在外婆的故事里都带着温度和情谊。她说健康不只是身体无恙,更是“人与天地相和,与四时相应”。
香囊缝成小葫芦状,朱红缎面上绣着“平安”二字。挂上床头的那夜,我果然睡得格外香甜。梦中回到童年夏夜,外婆摇着蒲扇为我驱蚊,艾草的烟雾袅袅,星空低垂如幕。
从此我爱上这种“慢生活”——春日采野菜,秋来酿梅酒,冬至包饺子。跟着外婆认中草药,学做节气美食,在快节奏的时代里守护着古老的健康智慧。原来真正的健康,不是健身房里的挥汗如雨,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让生活保持应有的温度和韵律。
(批注:选择“慢生活”作为健康新解,跳脱常规的锻炼饮食题材,通过系列传统生活场景的串联,展现健康的多维内涵,选材视角新颖深刻。)
如今我也能熟练地缝制香囊,将外婆的智慧继续传递。每当艾草香飘起,我就想起那个清晨——京戏咿呀,砂锅咕嘟,外婆在晨光中穿针引线,把千年的健康密码,一针一线缝进时光里。
范文二:一堂科学课
海南之行,本以为只是碧海蓝天的休闲,却在那片红树林中,上了最震撼的一堂科学课。
潮水退去的滩涂如巨人的皱纹,露出盘根错节的树根。导游说这是“海上森林”,我却不以为然——这些树木半淹在海水里,能有什么稀奇?
(批注:开篇设置认知反差,为后续科学发现埋下伏笔,选材注重悬念营造。)
直到导游抓起一把淤泥:“闻闻看。”出乎意料,没有预想的腐臭,只有清冽的海洋气息。“红树每天被海水浸泡,却能过滤盐分,吐出清新氧气。”他指着树根上的气孔,“看,它们在呼吸。”
我们换上胶鞋走进滩涂。每步都深陷淤泥,树根如蛛网缠绕。小招潮蟹举着巨螯钻出洞穴,弹涂鱼在根须间跳跃。导游俯身挖出个贝类:“这叫蛏子,是红树的清洁工。”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个物种,眼睛闪着光。
(批注:选取滩涂实地探索的场景,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科学知识,使科普讲解自然融入叙事,避免生硬说教。)
最神奇的是“胎生”现象——红树的种子在树上发芽,长成小树苗才坠入淤泥,瞬间扎根。“它们一出生就要面对风浪,所以格外坚强。”导游托起一株嫩苗,“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红树防风固岸,净化海水,为无数生物提供家园。它们默默守护海岸线,是真正的“海岸卫士”。而这一切,都源于进化的智慧——那些气孔、胎生、排盐系统,都是自然选择的神奇造物。
(批注:聚焦“胎生”这一奇特现象,以小见大展现进化论智慧,选材典型且具说服力。)
夕阳西下,潮水开始回流。我们退出红树林时,成千上万棵树苗正随波逐流,奔赴各自的征程。那一刻我明白了科学真正的魅力——不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定理,更是对生命奇迹的惊叹,对自然智慧的敬畏。
这堂没有黑板的科学课,让我看见生命如何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最终与环境融为一体。而那些扎根淤泥的红树,从此在我心中长成永恒的风景——它们教会我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生存的智慧与生命的尊严。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