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谣言替你决定吃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08:33 1

摘要:你是否在自家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收到过长辈这样的提醒——“听说超市里的葡萄打了24遍药,最好别买……”你在回复一个“感恩”表情的同时,是否也心中嘀咕:问题有那么夸张吗?

□李舒意

你是否在自家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收到过长辈这样的提醒——“听说超市里的葡萄打了24遍药,最好别买……”你在回复一个“感恩”表情的同时,是否也心中嘀咕:问题有那么夸张吗?

提到食品安全,没人会心里不在乎,但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谣言,却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和种植户的权益。细看这些谣言,“配方”其实很简单:用几个外行听不懂的化学名词,配一段手机拍摄的模糊视频,再把孩子、安全等大家现实关注的词汇混进去,就能炮制出一条爆款谣言。

传播的人未必懂种植,却懂怎么赚流量;转发的人未必吃过“打了24遍农药的阳光玫瑰”,却怕吃坏身体,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恐惧成了最好卖的“货”。于是,一些谣言便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入千家万户。最后,科学解释打不过一张没有来源的图,一种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让不少果农蒙受损失。

谣言的受害者远不止果农,消费者也被迫放弃物美价廉的商品,四处寻找无农残、零添加的商品;正规企业被冤枉成“黑心商人”,只能花钱请第三方检测、开直播晒报告,这些成本最后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要想破局,得从源头入手。首先,要提高谣言的传播成本。信息发布者应尽可能标明身份与依据,平台也应建立警示机制,对未经核实的健康类信息打上“内容待验证”标签,一旦查实,严惩造谣者。其次,辟谣要快、要准、要接地气。权威部门不能只发文件、出报告,也要用短视频、图文解读等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让老百姓能接受、听得懂。再者,要给生产者“自证清白”的通道,比如推广上市农产品二维码溯源、地头快速检测等,让好产品先亮出“身份证”。

说到底,食品安全的零容忍,不能忍的是一些违规用药、非法添加剂,而不是把合规的生产流程当成问题。谣言侵犯的不只是农民的收成,还有消费者的钱和大家对市场的信任,把本该严肃的公共议题,变成了赚流量的恐慌生意。

希望每个消费者面对网络上的食品安全信息时,都能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盲从。我们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不该由谣言决定,而该由科学、由证据、由良心来决定。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