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译学和阐释学都以文本意义理解为研究基础,而文本意义理解是认知科学的核心课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 , ChatGPT 及翻译软件的冲击扑面而来,给翻译、阐释与认知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暗藏着机遇。
翻译学和阐释学都以文本意义理解为研究基础,而文本意义理解是认知科学的核心课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 , ChatGPT 及翻译软件的冲击扑面而来,给翻译、阐释与认知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暗藏着机遇。
社会文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话语的繁荣,同时也促成了阐释学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空前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后文简称“人文社科”)普遍获得重大进展。其中,以文本意义为研究对象的阐释学、以意义与符号转换为研究对象的翻译学,以及以大脑对意义与形式的加工处理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科学均取得了质与量上的革命性大发展。将这三个学科进行综合交叉研究可以形成新的研究视域,同时也为这几个学科自身提供新的视角、带来新的认识,从总体和局部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新的研究增长点和面。
现代阐释学在传统解经学的基础上,强调理解的历史性,以及解释者的主体性。近十年,中国的阐释学在人文学科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吸收西方阐释学的成果,结合国内相关学科的发展,重拾解释标准、解释过程、阐释边界等阐释学的基础课题。同时,社会文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阐释学从理论研究到方法应用的转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说,中国的阐释学研究重新成为当下人文社科的显学,中国阐释学派的兴起也被反复提出。
翻译是阐释的原初形态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阐释学的核心内容。受现代语言学、当代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影响,现当代的翻译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促成了翻译学的学科化。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意味着不同文明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互鉴愈加日常化,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呈指数级增加,同时翻译所遭遇的困难、翻译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回答这些问题的迫切性也相应地被放大了,这也是翻译学理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来源。
现当代阐释学和翻译学发展的重要旨趣在于将它们从传统背景下被视作文本解释或翻译的技能转变为被视作人的本体性构成的存在观。在这个维度上,阐释学和翻译学都重点关注“理解”,强调理解的历史性、主体性、语境性。对理解的深度挖掘实际上是在揭示人对文本意义的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方法和规律。人总是处于认知的过程中,或曰认知贯穿了人的生命历程,认知是人的本体性行为。因此,阐释也好,翻译也罢,都共享着认知的动态性、发展性、未完成性,当然也就共享着认知的局限性、片面性乃至阐释者或译者的个体性特征。
基于这几大方面的考量,笔者汇集近些年来对这几个专题的思考,形成本书——《 》,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孔之见,期待引起同行的注意,一起聚焦阐释学的一隅,为中国阐释学的发展乃至阐释学之中国学派的形成做出一点努力。
认知翻译阐释学探索
陈开举, 刘颖君, 徐桔林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3
ISBN 978-7-03-081552-1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上编“认知翻译阐释学理论探索”和下编“中国文化翻译、阐释与传播实践研究”两大部分。上编主要讨论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用学)、翻译学和阐释学共同关注的核心基础问题,如“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强制阐释的三个动因”“从语境看阐释的有限与无限”“语境参数、文本阐释与意义确证”“论阐释对知识局限性的救赎”“翻译哲学何以可能”“意义与形式:雅各布森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阐释学批判”。下编主要讨论认知翻译阐释学相关理论的运用,尤其是在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阐释与传播方面,如“彼域志儒,玉成吾愿: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与传播”“中国民间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以电影《花木兰》为例”“中国音乐的外译阐释:以土家族民歌为例”“中医药文化的异域阐释与传播:从京都念慈菴在东南亚的传播谈起”“中国物质文化的海外阐释与传播:以‘老干妈’为例”“中国文化在老挝的翻译、阐释与传播效果研究”。
许多问题的探索过程十分艰辛,然而一旦取得突破,回头看所走过的路却往往显得稀松平常。近年来以ChatGPT 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颠覆了学界以往既有的认知,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受到挑战最深刻的当数翻译。当仅含有比较直接意义的文本被相关软件瞬间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翻译从业人员不禁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但同时,正是因为一般性的话语结构、语义、文体风格等问题被软件高效率地、简明地解决了,那些曾经显得抽象深奥的论题如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目的性、翻译与阐释的历史性等问题也突显出来,有的甚至变得不言自明了,如面对翻译软件快速提供的多种译文,如果从事翻译的人不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不朝着翻译的总体项目目标去做出相应的评判、选择和调整,那么他作为译者几乎无事可做!
本书是对快速发展的几个相关学科方向的研究做出的交叉性、综合性、融通性尝试,创新之意也正在于这种整合融通之中。当然,本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且复杂,个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突破。本书所收录的一点研究成果与其说是对相关学科和方向的贡献,毋宁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同行的注意,共同将认知翻译阐释学向前推进。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文明文化格局对文化的翻译、阐释与传播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到了实现的关键阶段,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确立与传播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为中华文明文化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于此,对于认知、翻译、阐释与传播的研究乃是时代课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衷心欢迎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及帮助。
陈开举
2025 年 3 月于白云山麓
本文摘编自《认知翻译阐释学探索》(陈开举, 刘颖君, 徐桔林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3)一书“前言”“序”,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81552-1
责任编辑:王 丹 宋 丽
本书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翻译学和阐释学理论,对翻译和阐释中的文本/话语意义和含意理解、意义表征、文化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等诸多基础理论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研究,是典型的跨学科融通研究,旨在为相关学科提供基础性的理论参考。本书上编为认知翻译阐释学理论探索,探讨了当代翻译学和阐释学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认知语境、译者/阐释者主体性、译文/阐释标准、公共阐释与强制阐释等问题;下编为中国文化翻译、阐释与传播实践研究,讨论了文化传播中的翻译与阐释问题,尤其是文化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建构、翻译与阐释的传播策略、文化传播效果等翻译与阐释实践问题。
本书可供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翻译学、阐释学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来源:科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