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这篇文章比较外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07:28 1

摘要:今天要商榷的论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25年第7期《争鸣》栏目,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文化自信的统编高中教材古诗文具身化‘演习’研究”(课题编号:C/2023/03/01)研究成果。它有一个挺绕人的标题:

今天要商榷的论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25年第7期《争鸣》栏目,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文化自信的统编高中教材古诗文具身化‘演习’研究”(课题编号:C/2023/03/01)研究成果。它有一个挺绕人的标题:

“解牛”之“解”与“生彘肩”之“生”——略论说文解字法结合具身认知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且不说“具身认知论”是否适用于文言文教学,也不论该文运用的究竟是心理学上的“具身认知”,还是普通的设身处地、揣摩文意,单纯看该文开头的理论架构,和主体部分对“解”和“生”两个字的讨论,就是挺外行的。不仅是文字学、训诂学的外行,而且是语文的外行,未达到“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任务群的学习要求。论文开篇就不合逻辑:

这段最后的加粗文字,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但是逻辑稀碎。既然“时代相隔”,那衣食住行都与现代人不同,又怎么“具身想象”“身体知觉”?所谓“贴近当下的语境进行具身化检验”,这个“当下”是古代文本作者的当下,还是现代读者的当下?下一句的“当下语感”当然是指现代人的语感,那么“贴近当下”指的是什么?难道“具身认知论”,就是“穿越认知论”?再说“说文解字法”。用汉字构造特征推求汉字的原初语义,如果不辅以语料证据,就是看图说话式的猜想。而文言文的创作时期,早已过了造字时期,文言文中的疑难字义,也不是借助原初语义就能得出正解的。这篇论文两处“说文解字法”的运用都是失败的。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暴露出对于文言的一些误解。

关于“解”

“解”的“剖开,分割肢体”的意思并不偏僻,剖解、肢解的说法也存在于现代汉语。教材对“解”不加注释,是正常的。

至于用“宰”释“解”,也没有问题。该文作者觉得“不宜用‘宰’解译‘解’字”,是错误认为“宰”字只有“宰杀”的义项。《新华字典》《汉代汉语词典》在“宰”字确实列出“杀牲畜”的义项。但《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字典》就还有“分割”“切割”“分肉”的义项。李白《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这里的“宰”都侧重于“分割”而不是“屠杀”。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不应该不熟悉课内文言文。

训诂上两字互训,只是说两字都具有某一义项,并不要求两字在本义上相同。该文用“说文解字法”论证“解”和“宰”本义不同,以此证明“解”不能释为“宰”,完全是无用功。

事实上,唐代成玄英疏释《庄子》的“解牛”,就说“解,宰割之也”。

把“庖丁解牛”理解为“庖丁杀牛”的,主要是一些漫画作品(详见《庖丁解的是死牛——与《补一句脱文,解庖丁之养“生”》一文商榷》),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和省规划课题,不值得与这些儿童读物计较。

关于“全”

该文想用“生”通“整”、“整”“全”同义来建立“生”与“全”的关系,进而解决梁玉绳的疑问。但这个逻辑链条中作为枢纽的“整”有一个致命问题:“整”字完整不缺的意思出现得很晚:

早膳享神祈祭余羊头、猪头、整鸭、整鸡、整鱼,曰“有头有尾”。([清]孔尚任《节序同风录》)又忙着看日子祭宗祠,到城里雇的厨子说要整猪整羊上供。([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按论文所谓“说文解字法”,“整”的意思要从字形说起:

——《说文解字诂林》

——《古辞辨》

当然,过去学者对“整”的义项归纳也未必对。论文作者如果发现了早期“整”表示”完整“的例句,或者其他与“整”“生”相通的字表示“完整”的例句,应该在论文里列出来。如果不给出例句,我们只能认为作者是在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破读先秦古籍里的假借,有违训诂上的“不以今律古”和“不滥言通假”的原则。(汪维辉《训诂基本原则例说》,《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第1期)该文在语境分析上也有逻辑问题:

即使不加“整”字,原文中“拔剑切而啖之”的动作已经说明了左右给樊哙上的是没有切开的完整彘肩。所以论文认为的“在量上加以夸大”和“大快朵颐更显豪壮勇武”的好处,不需要通过把“生”解释为完全、完整来实现。反过来说,把“生”理解为未煮熟,倒是比“量大”多出一层意思。虽然我们把这篇论文的论证说得漏洞百出,但从行文看,作者还是花了不少心力的。提出一种新的说法引起大家讨论,就是一种学术贡献。但在这几点基础不牢的新说上想建立起一种“法”或一种“论”,就是追求“高大上”而反暴露出外行了。这不能全怪作者,问题可能出在期刊的发文取向上。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指挥者把调子起的太高,演唱者唱破音就是必然了。没人听这种演唱会,也是必然的了。对于在文言文教学中发表“新解”,《古文溯游:高中文言文逐字突破》的序言中表达过一个观点:

在教学中,我们当然鼓励学生自主理解文言课文中的词句,但对于他们提出的新说,则需慎加辨识。因为对于高中生的文言学习来说,这些课文是基石,是源头,学习它们是为了积累基本的古汉语词汇。我们必须尊重由来已久且能与其他文言文相印证的解释,以保证学生积累到的文言知识是准确且可迁移的。同时,我们组织学生讨论词义时,除了关照上下文,也要强调向其他文章拓展求证。因为单纯从一句一文人手去揣测字义,或许可以得出新鲜的理解,但很可能是在替古人改文章,泯灭了文章的时代特征,错失其原有的生动与深刻。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