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司法作为生态环境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和审判责任。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也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区域各级法院当如何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法治意识、更大的使命担当,扎实推动荒漠化防治司法服务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本栏目特邀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临萍撰写评论文章,敬请关注。
司法助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杨临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也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对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标志性工程作出部署。
司法作为生态环境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和审判责任。近年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各级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依法服务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举措务实,值得充分肯定。一是审判职能充分发挥。依法审理非法采矿、盗伐滥伐防风固沙林木、危害重点保护野生沙漠植物等刑事案件,筑牢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依法审理退耕还林、退耕还湿、超采地下水等行政案件,支持防沙治沙政策落地生效。依法审理重污染天气、风沙侵扰等民事案件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公益诉讼案件,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环境公共利益。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院在审理某矿山关闭退出补偿纠纷案中,协调双方以大气污染物治理改造项目代替现金补偿,实现“生态保护、企业转型、民生保障”有机融合。二是审判机制创新发展。区域各省区法院因地制宜依托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生态环境要素,设立乌鲁木齐环境资源法庭等环境资源专业化审判机构、组织194个,审判组织体系日益健全。积极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审理,充分发挥专业化审判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一裁判尺度、提升审判质效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如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服务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区法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和荒漠化综合防治审判工作机制。三是协同治理融合发力。区域相关法院围绕辖区生态系统特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协同保护机制。如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和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司法协作联席会议机制,持续深化区域司法协同。强化跨部门协作,通过统一执法司法尺度、线索移送、信息共享、修复执行等方面协同发力,助推防沙治沙工作提质增效。如阿克苏地区持续深化拓展“林长﹢”制度,制定印发《阿克苏地区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守护绿水青山。四是司法修复创新发展。区域各级法院积极探索营造栖息地、开展沙漠试验田、技改抵扣、认购碳汇等多元化生态修复方式,推动恢复性司法理念落地见效。构建“法庭﹢基地”“法院﹢乡村治理”等生态环境修复体系,实现以点带面网络化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如甘肃法院在河西走廊建立6个生态修复基地,总面积750余亩,补植苗木23万余株,融合发挥审判、修复、教育、治理功能。新疆法院创设观护帮教新模式,通过“司法建议﹢生态修复﹢社区矫正”方式,引导群众积极种植防风固沙绿色植物,以司法建议“小切口”做好沙漠治理“大文章”。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人民法院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法治意识、更大的使命担当,扎实推动荒漠化防治司法服务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共同推进“绿染大漠,点沙成金”。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司法服务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区域各级法院要牢牢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我们的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不断增强“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意识和能力,善于把讲政治、顾大局与依法办案统一起来,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融入司法审判实践,不折不扣把党中央部署要求执行到位。要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把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推进,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切实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助推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承担着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定分止争、维护公正的重要职能。区域各级法院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严惩危害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破坏防护林等防风固沙工程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沙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保障荒漠化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助推区域绿色发展。加大对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等“绿色科技”的司法保护力度,依法稳妥审理涉产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绿色植物品种等类型案件,助力增绿增能良性循环。助推区域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审理人工种植肉苁蓉、沙漠玫瑰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塔克拉玛干北纬39度沙漠旅游等新型案件,引导广大群众念好“沙漠人参”经,走出“沙中掘金”路,助力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丰富生态修复措施。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创新发展胡杨林病虫害防治、塔里木河生态输水、森林抚育等与生态环境要素特点相适应的裁判执行方式,助推漫漫黄沙“绿围脖”越织越厚。注重加强普法宣传。用好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等节点开展法治宣传,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阐释“听得进”的法理,营造全社会共同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
三是深化执法司法协同,凝聚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最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区域各级法院之间、执法司法机关之间,已经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机制,要持续优化落到实处。提升区域司法协作效能。充分运用好最新构建的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努力在案件管辖衔接、证据调取互认、专家资源共享、跨域执行协同等方面取得更大实效。强化执法司法协作联动。要不断加强与检察、公安、生态环境执法机关之间的协调联动,强化线索移送、信息互通、配合取证、程序衔接、生态修复资金利用等方面协同,形成“共防共治共享”合力。做深生态环境协同共治。要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性,推动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和修复到位的现代环境治理司法保障体系,做深做实生态环境协同共治。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完善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环境资源专业化审判机制。区域各级法院要以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健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区域司法保护能力水平。深化专业化审判机制建设。要稳步推进环境资源民事、刑事、行政审判职能统一归口机制,探索以区域流域为单位的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划管辖,加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完善专业化审判辅助体系。要携手有关方面在完善专门技术事实查明、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等专业性问题上,探索专家辅助人、技术调查官等制度,更加准确地审查、判断、解决防沙治沙司法实践中的专门性问题。强化专业化审判能力建设。要狠抓人才培养,用足用好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做好司法协作机制的联合培训,建设一支秉持现代环境司法理念、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环境资源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五是提升全球视野,深入推进国际司法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咽喉通道,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态地位。区域各级法院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环境司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司法智慧。要重视环境司法案例的国际影响力。目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库专设中国环境司法板块,收录4批45件中国环境司法案例和8部中国环境司法报告。中国法院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许。区域各级法院要着力办好涉防沙治沙用沙案件,树立精品意识,以鲜活案例事例展示司法服务保障荒漠化防治的西北样本、中国方案。
栏目介绍
2025年是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五周年。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集中展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成效,人民法院报二版开设重要评论栏目“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前沿法评”。本栏目立足时代前沿、法治前沿,聚焦党中央最新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国家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工作部署、最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等,邀请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及时撰文进行评论发声,大力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正能量,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智识力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责任编辑:屠少萌|联系电话:(010)67550734|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