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以为,如今这年头想赚大钱,要么得搞直播、要么得做电商? 但偏偏有人,靠着一根针、几卷线,默默补出了两套房,年入百万,学员遍布全球。
你是不是也以为,如今这年头想赚大钱,要么得搞直播、要么得做电商? 但偏偏有人,靠着一根针、几卷线,默默补出了两套房,年入百万,学员遍布全球。
有谁看过闫妮主演的《外婆的新世纪》,这部剧中就有个这样的情节:外婆靠缝补手艺拿下高薪工作,当然我还觉得是“剧情需要”。
记得20年前,在昆山的人民路步行街上,就看到有人拿着小板凳摆摊补衣服的。当时没觉得这份手艺会是一个“高薪”职业,认为它和修鞋一样普通。
可看了《外婆的新世纪》这部剧后,让我感叹。
没想到,现实中真有个“补衣女王”——丁亚文。
她今年57岁,河南人,从36岁下岗开始,靠“手推绣”和织补技术,不仅狂揽300万,还申请了3项国家专利。 她让“女红”不再是旧时代的标签,而成了能走出国门、养活自己的真本事!
不少网友直呼:这哪是缝衣服?这是缝出了“王者段位”啊!
36岁之前的丁亚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主妇。 打点零工,顾得住自己,照顾着家庭,日子平静也平淡。 可突然之间,下岗让她跌入谷底。 没有收入,只能“手心向上”?她不甘心。
转机来自一份报纸。 她读到:一位男修士靠绣花养活全家。 “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 17岁就会手推绣的她,果断决定——靠手艺吃饭!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满是破洞。 她原以为送来修补的,也就是普通小磕小碰。 结果呢?几乎都是“破得没法看”的衣服。 纹路对不上、颜色配不准,补完自己都看不下去。
一般人可能就放弃了。 但丁亚文偏不。 她跑遍全城找师傅学,借衣服回来反复拆、反复缝。 她还把各种面料买回家,研究纹理、密度,甚至专门写笔记,记录不同布料怎么补才完美。
几个月后,她练就了一手织补绝活。 信心满满走上街头——摆摊!
摆摊第一天,一位大姐拿着衬衫来问:“这能补吗?” 丁亚文二话不说,针线穿梭,补完几乎看不出痕迹。 大姐惊喜不已,当场成了她的“活广告”。
后来,她租下小店,不用再风吹日晒。 生意最好时,月入8000多元——在当年,这可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但她并不满足。 她开始钻研:怎样让补完的衣服不止是“看不出来”,还要“更像原装”? 怎样应对特殊面料?怎样处理螺纹袖口、毛衣底摆?
2013年,她申请并获得了第一项国家专利:“一种无垫布无痕纺补的方法”。 之后又拿下两项专利,真正从“手艺人”晋级为“技术型专家”。
1200元补一件T恤?顾客说:值!
名气大了,找她的人也越来越“敢开口”。 有人拿了一件大牌T恤,破洞明显,问丁亚文:“能补吗?” 她报价1200元对方一愣,但补完后二话不说直接付款:“这手艺,值!”
如今,57岁的她早已靠织补赚得300多万,买了两套房。 学员从中国到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她甚至靠着翻译软件教起了外国学生。 她说:“这不是缝补,这是纺织艺术。”
像丁亚文这样,把小事做到极致、做成标杆的人,其实并不少。
比如苏州的“修笔爷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修钢笔。 一支万宝龙在他手里“起死回生”,客户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他说:“笔有灵,修的是笔,也是人心。”
再比如北京百货大楼“一抓准”张秉贵之子张朝和—— 他卖糖葫芦,坚持纯手工制作,熬糖温度、山楂挑选,样样讲究。 一串糖葫芦被他做成非遗,卖遍全国。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赚钱的机会,缺少的是把一件事做透、做精的决心。 丁亚文用21年时间证明: 没有不起眼的工作,只有不起眼的态度。
哪怕缝缝补补,也能补出新天地。 你身边有没有类似“深藏不露”的手艺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莹莹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