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见过那种在短视频里号称自己“秒刹200公里”,还敢说家用轿车能把八吨大货车撞趴下的汽车广告?眼下,类似这种让人瞪大眼睛的宣传已经成了汽车圈的“日常”,但这回有人坐不住了。中国广告协会最近就出来发话,直接点名,这些不靠谱噱头得赶紧刹车,别再瞎忽悠消费者。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在短视频里号称自己“秒刹200公里”,还敢说家用轿车能把八吨大货车撞趴下的汽车广告?眼下,类似这种让人瞪大眼睛的宣传已经成了汽车圈的“日常”,但这回有人坐不住了。中国广告协会最近就出来发话,直接点名,这些不靠谱噱头得赶紧刹车,别再瞎忽悠消费者。
其实,行业里也还是有不少厂家和平台挺守规矩的,可问题就在于有些厂商“自由发挥”起来,什么夸张的,都敢拿出来当卖点。有的直接把辅助驾驶描绘成全自动驾驶,说什么各种复杂路况都能“自己来”,结果一到实际用车,各种限制、警告弹窗,用户一脸懵。还有导航系统本身有问题,厂家却对外只说优点,掩盖一堆缺陷。续航也一样,宣传最多能跑935公里,消费者充满电一开,发现顶多600公里,差距够人郁闷的。
你想一下,花好几万、几十万买辆车,结果广告上画的大饼都是假的,这事搁谁身上不闹心?而且还有更离谱的,比如那些声称“时速200公里瞬间停住”的神操作,或者一辆小轿车能在碰撞测试里撞赢大货车。这样的桥段,在影视剧里都得用特效做出来。其实这些摆明了根本不符合实际,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懂。
说到这,广告法其实也早就说得很清楚,广告必须真实合法、事实为依据。谁要是用骗术或者让人误会的说法骗人,那就是虚假广告。性能、功能啥的说大了、说错了,影响了消费者的决定,也算违法。可惜这些年智能网联车发展太快,市场一热起来总有人想着“走捷径”,花样不断,大家都被裹挟着往里卷。这种现象一方面让整个行业变得浮躁、不踏实,另一方面也使得老老实实做品牌、讲诚信的车企没了公平空间,最后受害的是消费者自己。损失的,还有品牌声誉,出点事立刻骂声一片,值得吗?
像中国广告协会这类机构,现在是真的急了,他们觉得现在不能再让这些虚头巴脑的宣传随便飞了。一边为了博眼球搞虚假吹嘘,好好的营销市场都被带坏了;一边拖欠广告费,让行业生态恶化——这种乱象要是不刹车,车市的未来就难说了。广告、营销公司,短视频平台、互联网传播者,全都有责任把关,不能再随意做内容,出问题要及时下线,不然一传十、十传百,谣言越滚越大,谁能负责?
而且,责任意识这块,企业是第一位的,监管机构说得再好,主要还得靠厂家自觉。你不踩这道安全底线,跟玩火没两样。广告、视频制作,网络平台也必须一起配合,对内容核查到位,有问题的绝不发布、不推流。行业协会这两年一直在支持有责任感的营销方式,反对没底线的操作。毕竟谁都不想看到,消费者买车满怀期待,实际用起来遭一肚子气,最后消费市场被毁掉。
其实说到底,这事关系到每个人。究竟还能不能相信广告,买车能不能放心?就看行业能不能真正正视这些问题,不让无底线的营销继续荼毒市场了。
来源:焊穿排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