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海归”崔致远:一个新罗人的淮南官场逆袭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08:02 1

摘要:公元880年春,扬州运河码头走来个青衫书生,望着漕船上“淮南节度使”旌旗深吸一口气。他怀中揣着吏部文书,上面朱批赫然:“新罗人崔致远,进士及第,授溧水县尉”。这位12岁渡唐求学的留学生,用13年苦读终于挤进大唐公务员系统,此时却愁眉不展——县尉年俸仅40石,还

一卷《桂苑笔耕集》,半部跨国公务员升职手册

一、扬州码头的“洋进士”

公元880年春,扬州运河码头走来个青衫书生,望着漕船上“淮南节度使”旌旗深吸一口气。他怀中揣着吏部文书,上面朱批赫然:“新罗人崔致远,进士及第,授溧水县尉”。这位12岁渡唐求学的留学生,用13年苦读终于挤进大唐公务员系统,此时却愁眉不展——县尉年俸仅40石,还不够买扬州半间屋!

谁曾想,仅仅两年后,这个异国青年竟坐进节度使府邸,成为高骈的机要秘书。他在《桂苑笔耕集》中回忆这段逆袭时幽默自嘲:“当初只道江南好,谁知县尉穷似丐。幸得高公青眼顾,方知海归终有报”。

二、外国学霸的“科举通关路”

崔致远的成功揭示唐代科举的开放性:

阶段 挑战 破局策略

语言关 汉文基础薄弱 手抄《论语》百遍

文化隔阂 不懂中原典故 恶补《昭明文选》

经济压力 留学费用高昂 给书院抄书赚生活费

身份歧视 外邦人遭轻视 诗赋压倒本土学子

最绝的是他考进士时的策论答卷——《檄黄巢书》,竟用骈文把起义军骂得狗血淋头:“豺狼野心,虺蜴毒念,恣行杀戮,罔顾人伦”。主考官击节赞叹:“此子虽夷裔,实得华夏文脉!”

三、节度使府的“跨国秘书”

在高骈幕府中,崔致远展现出惊人才能:

1. 文书天才:每日处理百件公文,首创“贴黄摘要”制度(在文件贴黄纸写概要)

2. 外交桥梁:用双文化背景调解新罗商团与淮南官府的纠纷

3. 情报专家:借新罗海商网络搜集黄巢军动向

某次撰写讨贼檄文时,他巧妙融入“新罗武士善射”的典故,高骈大悦,特赏西域宝马一匹。崔致远在日记中偷笑:“夷狄之长,终为华夏所用”——这话究竟夸大唐还是夸自己?

四、桂苑笔耕的“文化融合”

《桂苑笔耕集》堪称跨国职场的智慧结晶:

· 公文采用唐式骈俪,却暗藏新罗谚语“白首同心”

· 给朝廷奏章引用《诗经》,给新罗家书却写“泡菜佐粥最养胃”

· 甚至发明“双轨印章”:唐官印盖公文,新罗私印寄家书

他给同乡的求职建议至今读来仍妙趣横生:“若欲唐宫立,先背杜李诗。朝堂休说辣,天子畏辛味”——提醒新罗学子少吃辣椒免口臭惊驾。

五、归国后的“降维打击”

崔致远回国后成为文化传播使者:

· 将唐代公文制度引入新罗,官升“翰林学士”

· 用淮南幕府经验培训新罗公务员

· 晚年创办“双冀书院”,专教唐式策论写作

最传奇的是,他带回的《唐律疏议》抄本,竟成为高丽王朝立法蓝本。朝鲜《三国史记》称其为:“东国儒宗,海东孔子”,而他在书院匾额上题写的却是扬州记忆:“桂苑耕读,不忘淮南”。

本文史料锚点

1. 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二十卷(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高丽刻本)

2. 《唐六典》卷四“科举·宾贡科”条

3. 扬州唐城遗址出土“淮南节度使判官”铭文砖

4. 韩国《三国史记》卷四十六崔致远传

跨海传灯的启示

当我们翻阅《桂苑笔耕集》时,仿佛看见文化交融的奇妙图景:

新罗少年抄写《论语》的侧影

与扬州衙门里疾书的青衫

在千年时空中重叠成

人类文明互鉴的最佳注脚

崔致远墓前那块“唐新双魂”碑文,或许正是对他一生最妙的总结:

身耕唐土,魂育东疆。文脉无界,大道有光

原来真正的海归,从来不是简单的人才回流,而是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这或许才是唐代最了不起的开放智慧。

来源:大伟来讲野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