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4日到11日,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云端语艺”昭觉推普先锋队 12 名成员,走进四川省西昌市昭觉县南坪社区——“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以“语言+艺术”为特色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这场沉浸式语言科普,不仅点燃了社区1200余
2025年7月4日到11日,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云端语艺”昭觉推普先锋队 12 名成员,走进四川省西昌市昭觉县南坪社区——“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以“语言+艺术”为特色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这场沉浸式语言科普,不仅点燃了社区1200余户彝族群众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更为乡村振兴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注入活力。
此前调研显示,南坪社区普通话普及率不足50%,语言障碍制约着居民交流与产业发展。“这么大把岁数了,说了一辈子土话,舌头都硬了,学不好喽。” 居民陈大娘的顾虑,道出了不少中老年人对学普通话的畏惧。而社区劳动力多在外务工,留守的中老年人与儿童因普通话不佳,日常交流、外出办事常遇麻烦,推普工作迫在眉睫。
针对不同群体,团队制定精准方案。面对儿童,成员们用糖果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摒弃死记硬背,通过 “拼音蹲”“词语接龙” 等游戏、情景对话开展教学,还将彝绣纹样印在拼音卡片上,让孩子在感受本土文化的同时轻松学拼音。8 岁彝族男孩阿候,就在一次活动中首次用普通话完整说出 “我家有彝绣围巾,很漂亮”。
对于中老年人,团队开 “方言转写 + 手机识字”工作坊,18 名老人定期参与。成员们将 “俄卓(房子)”、“依莫(姑娘)”等彝语方言逐字转写为普通话及拼音,结合生活场景讲解用法。同时,引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APP,手把手教老人操作,借助 APP 的汉字动画、发音示范功能,让他们直观感受汉字魅力。72 岁的沙马伍各老人学会用普通话读“微信”、“视频通话”后,当场给务工的儿子发视频,用生涩却清晰的普通话叮嘱 “注意身体”。
团队还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社区文旅推广。成员走访彝绣手工作坊,拍摄纹样、记录工艺,为后续文创箱包设计收集资料,计划将彝绣元素与普通话学习标语结合,打造实用又能传播语言知识的文创产品,拓宽社区增收渠道。
实践结束时,社区支书感慨:“这几天村里氛围大不一样!大家虽普通话进步不算大,但都愿意学了,尤其是小朋友。” 团队向社区移交课程教案、双语拼音卡片等资料,并约定后续通过线上直播课、定期回访持续推普。未来,“云端语艺” 队还将以更多元创意方式,让普通话学习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让普通话成为连接邻里、助力振兴的温暖纽带。
此次实践累计开展活动12场,覆盖200余人次。成都大学“云端语艺”团队以“语言 + 艺术”为笔,在南坪社区书写下推普助振兴的生动篇章,为乡村语言规范化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文:江风 图:“云端语艺”昭觉推普先锋队成员)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