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在南京开幕。这届青奥会的吉祥物叫“砳砳”,其形象被网友亲切地调侃为“五彩腰子”、“二胡卵子”,成为当年青奥会最具辨识度与亲和力的记忆符号。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在南京开幕。这届青奥会的吉祥物叫“砳砳”,其形象被网友亲切地调侃为“五彩腰子”、“二胡卵子”,成为当年青奥会最具辨识度与亲和力的记忆符号。
“砳砳”的设计原型,就是南京的特产雨花石。
然而,同样是在这一年,在南京雨花石的核心产地——六合区横梁街道,最后一座砂石矿场被正式关停。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卵石,本身是黄砂开采的伴生产物,过去曾经有“吨砂一石”说法,意思是每开采一吨砂石矿,才能够出产一颗雨花石。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横梁街道以雨花石、园林石及工艺品为主的产业链繁荣发展。鼎盛时期,1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170多个大小矿场,200多家加工企业,从业者近万人,年产值高达10亿元。
但亮眼的经济数字背后,却是一本沉重的环境账:
过度的砂石开采,给当地带来了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2014年,六合区下定决心关闭所有砂矿,将曾经的矿坑陆续回填,实施生态修复。
▲ 砂矿生态修复的前后对比
一边是雨花石作为文化符号跻身国际视野,屡屡贡献高光时刻;而另一边,则是传统“靠山吃山”的产业模式走到尽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时代的转折处,这颗承载着金陵灵秀的彩石,既手握文化出圈的机遇,又面临资源断供的危机。
不破不立。
此后十年,南京人带着雨花石踏上了一段漫长而深刻的产业转型之路。
这条路通向何方?又能否焕发出新的生机?
01.
赏石
雨花石,一直是南京独特的一张城市名片,与南京云锦和金箔并列为“南京三宝”。
经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形成于距今约25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是地球岩浆从地壳喷发,凝固后原来岩浆中的气泡成为孔洞,以二氧化硅为主的矿物质流入孔洞并在此沉积成为雨花石,根据矿物成分含量不同形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等质地,所含的铁、铜、锰等微量金属元素构成斑斓色彩和纹路。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由于地势平缓,长江流域中上游的雨花石经过长时间山洪和流水冲刷和搬运后在此段长江古河床上沉积,形成独特的“雨花台组砾石层”。
因此,相比于其他地区,南京出产的雨花石往往形态更加圆滑细腻、品质上乘,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果。
“南京雨花石的文化历史很悠久。”六合区雨花石协会会长胡其浩告诉我,南京人与雨花石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在南京鼓楼岗北阴阳营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6枚形态各异的“花石子”,“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南京的先民就开始鉴赏雨花石了。”
▲ 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雨花石(南京博物院馆藏)
而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悠久的赏石历史,不少文人墨客都对雨花石爱不释手,为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雨花石也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直至近代,收藏、鉴赏雨花石更是成为一种流行风尚。
1984年,南京成立首个雨花石协会,此后数十载,相关的民间组织、赏石社团层出不穷,南京雨花石的展览、拍卖活动也日益兴盛,渐渐在全国掀起雨花石收藏与交流热潮。
2016年,“雨花石鉴赏习俗”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雨花石核心主产地与非遗文化传承地,横梁街道无疑是这场“赏石热”的核心舞台。在这里,许多人既是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推动者,南京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总经理叶谋便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以为雨花石就是单一品种,其实它是个宽泛的概念,”叶谋表示,“目前雨花石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种类,分别是玛瑙、蛋白石、化石和石英。其中,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雨花石,大多数以玛瑙、蛋白石为主,价格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能达到收藏级别的精品,价格能突破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在南京,雨花石爱好者们还有一张约定俗成的“逢集”时间表:
周四扬州仪征的月塘镇、周五的凤凰山公园、周六的清凉山公园和周日的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
其中,周日的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是每周的“压台节目”,来自全国各地的雨花石收藏家和爱好者络绎不绝。
“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大型室内雨花石综合交易市场,总面积有4600多平方米。”叶谋说,过去雨花石交易多是露天地摊,石头随意摆在地上,既难保护又显得廉价,如今有了室内市场,商户们能将石头放进展柜。“这样不仅提升了雨花石的展示效果,更树立了高端文化藏品的品牌形象。”市场内,还配套设立了横梁雨花石博物馆、雨花石图书室和拍卖厅,定期举办展览与拍卖,让交易与文化传播相辅相成。
作为土生土长的横梁人,叶谋自小在雨花石堆里长大,对这颗“家乡石”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2012年,他创办雨花石品牌“觅石记”,2015年,他回到家乡接手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的运营。
“做交易市场,投入远大于回报,但我放不下这份情怀。”叶谋坦言,十多年来在市场运营、活动策划上的投入难以收回,但他始终未曾放弃。为了激活产业活力,他坚持每年举办多场雨花石展览、拍卖与论坛。
▲ 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内还设立了雨花石博物馆
“我们每次展览都会提前设定好‘人物’、‘山水’、‘花卉’等主题,面向全国石友征集符合意象、品相达标的雨花石,”叶谋说,如今活动已经成功举办18季,每季还会制作精美画册免费发放给参与者。
除横梁市场外,他还在南京朝天宫、夫子庙等地布局交易市场、博物馆与文创礼品店,让雨花石走出产地,更贴近大众生活。
在叶谋的记忆里,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见证过许多行业的“高光时刻”:
2017年,一位来自河北的藏家在交易市场一口气购置了近60万元的雨花石,后来他才得知,这位藏家前后在雨花石收藏上投入近3000万元,每年都要花费上百万元收购精品。
在过往的雨花石拍卖会上,也有不少雨花石珍品被各地的藏家们相中,拍出过上万乃至十几万元的高价。“这些故事,让我觉得所有坚持都有意义。”
2014年禁采后,雨花石资源日渐稀缺,叶谋却更坚定了运营市场的决心:“我想搭建一个桥梁,让藏家能找到心仪好石,让年轻人能接触到雨花石,只有更多人了解、喜欢,这个产业才能走得远。”
02.
瓶颈
收藏雨花石三十余年的王道胜,每个周末都会到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上逛逛。
作为资深的雨花石收藏家,王道胜与石头的缘分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彼时他担任招待所商品部经理,经手的雨花石多通过这个窗口销往全国,“那时候砂矿多,资源丰富,随便去矿上都能淘到品相不错的石头”。与石头打了几十年交道,2002年,王道胜索性来到核心产区横梁街道,全身心投入藏石领域。
“雨花石的鉴赏,关键看‘质色形纹意’五个字”,王道胜向我解释,“质地要温润通透,色彩要鲜活自然,形态要圆润饱满,纹路要层次分明,意境要能引人联想,通过这五点,就能大致判断一枚雨花石的价值。”
王道胜向我展示自己的珍藏,一枚名为《沐浴朝阳》的雨花石,如今价值4万元,石面上白色细纹勾勒出波光粼粼的湖面,几株墨绿色水草静静“生长”,一抹胭脂红如同阳光洒在水面,意境相当鲜活。
另一枚《早春二月》,是他15年前花3万多元购入的,石面图案酷似垂柳倒映在湖面,朦胧间尽显春日诗意。
为了一块心仪的石头,王道胜曾先后在一位石农手中购置近20万元的雨花石,最终才以2.2万元的价格买下一枚黄褐色的雨花石,并取名《黄山云雾》,石面上,一座陡峭的峰岩与松柏若隐若现。
“‘质色形纹意’是鉴赏雨花石的基础,但决定石头价值的关键,还是一个‘意’字。”在王道胜看来,真正的好石头,不需要靠猜,一眼就能看出它想表达的内容,能让不同的人产生共鸣。
“无象不包、无景不呈、无色不显、无物不存”,这正是雨花石的独特之处,每一枚石头都拥有天然形成的形态、色彩与纹路,人们能从这些自然意象中,联想到人物山水、花鸟虫草乃至宇宙星空。
只不过,这份“独一无二”,也恰恰成了产业发展的瓶颈。
“好石头越来越少了。”王道胜坦言,砂矿禁采后,市面上藏品级的雨花石多依赖收藏家之间的库存交易或者拍卖,几乎没有太多“新鲜血液”注入,“而且每枚石头都是‘孤品’,哪怕是再精美的藏品,经过多次展览,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不过如此’。”
更关键的是,雨花石的价值判断极具主观性,价格波动极大。一枚在拍卖会上拍出10万元的精品,在不同藏家眼中,价值也可能天差地别。
“南京真正能达到‘收藏品’级别的雨花石,不会超过1万枚。”王道胜说,一枚精品级别的雨花石,价格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大众共识,绝大多数人觉得它美;第二是权威认可,比如在高水平展览中获奖,得到专家评委的肯定;第三是个人认同,购买者愿意为这份“喜欢”买单。
因此,实际上除了“质色形纹意”的标准外,撑起雨花石高价的,更多是一种“审美共识”。
但目前来看,这种共识在年轻一代的群体中却难以形成。
如今,雨花石鉴赏圈仍以中老年人群体为主,年轻人或许能欣赏雨花石的美学价值,却未必认可其高昂的价格。“如果过分追求价格,把欣赏门槛抬得太高,反而会剥夺年轻人赏石的乐趣,不利于文化传播。”王道胜说。
对雨花石产业而言,比“卖高价”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美。
2021年,在南京六合区文旅局与横梁街道的支持下,王道胜牵头成立石缘雨花石鉴赏习俗传习所,从“藏石人”转型为“传石人”。
“传习所不卖石头,只专心做雨花石文化传播。”王道胜介绍,每周他都会免费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同行与考察团,细致讲解雨花石的形成过程与鉴赏技巧;每年还会举办多场专场展览,并走进校园开展“雨花石文化课”,让孩子们亲手触摸“石头里的中国画”,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曾经有外国大使馆的总领事来参观,问我这是不是画上去的,我让她亲手摸一摸,告诉她这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艺术品,”王道胜笑着说,成立3年多来,传习所已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其中不乏海外的研学团队。
“能让更多人懂雨花石、爱雨花石,这就是传习所成立的意义。”
03.
内外
在和雨花石从业者交流的过程中,一个共识是:
产业的未来发展,要围绕着雨花石的“内外”做文章。
“内”是指向内深耕,进一步挖掘雨花石的文化价值,从鉴赏到传播,探索更多元的形式;“外”则是向外拓展,将雨花石产业链不断延伸,跳出“卖石头”的单一传统模式,转向更具价值的“IP”打造。
2021年,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雨花玉鉴定和分级》和《雨花石鉴定与分类》两项江苏省地方标准,为雨花石产业补上了“标准化”的关键短板。
标准中详细界定了雨花石和雨花玉的定义、分类及鉴定标准,将雨花石大类划分为雨花玉、玛瑙雨花石、石英雨花石和化石雨花石4个亚类及11个品种,让此前依赖主观经验的雨花石鉴赏,有了更科学严格的量化依据。
当中,蛋白雨花石被正式命名为雨花玉,迈入珠宝玉石的范畴。
有专家解释道,“雨花玉首先要求在密度、硬度、折射率等方面达到玛瑙级别,然后再从颜色、细润度、表面净度等方面进行分级,突出了玉石对质地的要求。”
这种从“重意境”到“看质地”的转变,不仅为雨花石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填补了江苏省没有本土宝玉石的空白。
▲ 这盆雨花玉的总价格在6万元以上
王道胜同样看好雨花玉的前景。他提到,如今一些品相极佳的雨花玉,经过专业师傅的设计和雕刻,能制成兼具艺术感与收藏价值的雕件,既丰富了雨花石的鉴赏维度,也更贴合主流玉石文化的审美取向,满足了高端藏家的需求。
▲ 雨花玉的雕刻作品
在文化传播层面,雨花石也在主动贴近年轻人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今年6月,六合区横梁街道与十竹斋艺术集团合作举办的“源与缘——十竹三友雨花石艺术对话展”,短短一个多月便接待游客超6000人次。展览跳出传统赏石展的框架,创新推出“雨花石盲盒咖啡”、“石来运转”DIY手链等沉浸式产品,并迅速在小红书平台出圈,相关分享笔记超20篇,阅读总量突破10万+,成功吸引不同年龄层消费者参与其中。
叶谋也透露,其运营的“觅石记”品牌正积极布局文创领域,已经推出雨花石冰箱贴、主题丝巾、定制茶叶等产品,不再局限于“卖石头”,而是致力于打造有辨识度的雨花石IP品牌。
与此同时,雨花石的市场边界,也正在向海外延伸。
2024年,产自南京六合的雨花石通过电商平台实现3.5亿元跨境销售额,从用于景观园林、工程建筑的园林石,到融入巧思的文创产品,都受到海外消费者的青睐。
南京博雅雨花石文化有限公司,便是“雨花石出海”的典型代表。2014年,博雅公司作为南京青奥会特许生产商,为参赛运动员制作雨花石传统礼盒,此后又聚焦雨花园林石精加工出口。历经十年深耕,如今已开拓出亚洲、欧洲、澳洲、北美等多个海外市场,跨境电商业务蓬勃发展。
▲ 公司开发的雨花石蓝牙音箱
“我们开发的蓝牙音箱小夜灯、生肖主题石、定制刻字石等特色产品,在海外很受欢迎。”公司副总经理陈世春表示,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广泛传播,类似生肖等中华传统文化概念在海外接受程度很高,也让雨花石的出海顺理成章。
据六合区雨花石协会数据显示,协会下属38家会员单位、226名会员,横梁街道聚集着超八成的雨花石产业相关企业,已初步构建起从原石筛选加工、文创设计到跨境物流的完整产业生态,为雨花石产业的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04.
新生
8月的六合区横梁街道米家洼,早晨9点的阳光已经有些炽热,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的入口处,游客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来这儿,前不久北京清华附中的学生还专门来研学,跟着我们的讲解员看地质剖面、学雨花石知识,在矿坑遗址里探索地质科学的奥秘。”地质公园的负责人王道林说,眼前这片绿植环绕、游人如织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它的过去:
十年前,这里还是米家洼一处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裸露的山体上布满开采时留下的“伤疤”。
砂矿全面禁采后,当地政府没有对米家洼的废弃矿坑进行简单地填平,而是于2020年启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先对裸露山体进行绿化覆盖,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同时,筛选部分有特色的矿坑进行活化利用,保留砂矿开采后垂直断面的砾石层地貌。
王道林是六合本地人,对家乡的雨花石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创立的南京雨花石家乡园田农业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资金,在米家洼这片占地810亩的遗留矿址上建设雨花石地质公园。除了修复生态、种植绿植、保留雨花台组砾石层地质结构外,他还陆续建起700平方米的雨花石博物馆、户外交易集市、万钟亭、观星阁、蝴蝶谷、茉莉花岗、雨花潭等景点。
2022年10月,由废弃砂矿改造而成的雨花石地质公园正式投入运营,昔日坑坑洼洼的矿山遗址,从此成了能赏石、研学、休闲的生态文旅地标。
公园开放后,很快成了雨花石爱好者的“打卡地”。
王道林记得,前两年有位吉林延边的小伙,因为痴迷雨花石,不远千里多次来公园打卡,没想到途中结识了同样喜欢石头的未来妻子,两人还特意在地质公园举办了订婚仪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石头成了连接人的纽带,这是我当初改造矿坑时没预料到的惊喜。”
与此同时,地质公园成为了雨花石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和研学基地,公园专门设计了雨花石研学路线和课程,从地质形成到文化历史,用生动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解雨花石的“前世今生”。“几乎每周都有全国甚至海外的研学团队来,不少孩子参加完研学后,还会拉着家长再来第二次,说想更深入地了解雨花石。”馆长谢荣新说,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好奇与喜爱,他越发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
2024年3月,雨花石地质公园申报的“南京雨花台组砾石层科考路线”和“南京雨花石地质遗迹课程”分别入选中国地质学会“精品地学研学路线”和“精品地学研学课程,均为江苏省唯一。
数据显示,去年公园接待游客量达到2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突破30万人次。
在王道林心中,地质公园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使命:
守护并传播雨花石背后的地质与文化价值。
公园内保存着一处完整的“雨花台组砾石层剖面地质遗迹”,这处地层有着特殊的意义——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首次为其命名,学界普遍认为,地层中的砾石与长江及支流的搬运密切相关。
“雨花石的形成要经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沉积砾石层三个漫长阶段,从被长江水带走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了长江的‘见证者’。”王道林说,去年恰好是“雨花台组砾石层”命名100周年,“南京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城市,雨花石是长江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要把它放进更宏大的文化叙事里,让更多人知道这颗石头背后的历史重量。”
而如今,在横梁街道,与雨花石相关的地标不止一处。
地质公园附近的米家洼户外营地,将原本的矿坑地貌改造成摩托越野赛道与露营基地,成了年轻人青睐的户外运动与休闲地。
近期,总投资5亿元的新棠邻里・雨花广场已竣工验收,未来不仅会串联社区商业、文体活动等功能,还将把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与博物馆整体迁入,打造出近1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雨花石文化阵地。
“你来得正是时候。”采访临近结束,王道林拍着我的肩膀笑着说,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而这十年来,雨花石产业的变迁也正是“两山”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
的确,在采访途中,“情怀”始终是雨花石从业者们口中的高频词。
这颗从百万年前的地质变迁中走来的石头,不仅镌刻着长江古河道的沧桑,更扎根在这片土地的血脉里:
对于祖祖辈辈与雨花石共生的南京六合人而言,守护雨花石产业、传承雨花石文化,早已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
而承载着无数历史的雨花石,终将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与创新中,继续书写属于南京、属于长江文化的新故事。
来源:金融街1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