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法:从同一人体脂肪组织中分别分离提取血管基质成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学鉴定细胞组分。将血管基质成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96孔U型板内,培养3 d后血管基质成分自组装成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球,培养第14天,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与细胞骨架染
文题释义:
血管基质成分:从脂肪组织中提取的细胞复合体,包括脂肪来源干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用于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类器官:由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在体外特定条件下自组织形成的微型三维组织结构,能够模拟真实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生物医学研究。
背景:相较于2D培养技术,3D培养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细胞自然生长的体内环境,成为基础科学研究和转化医学领域的关键焦点。
目的:通过3D培养技术构建预血管化的成骨类器官。
方法:从同一人体脂肪组织中分别分离提取血管基质成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学鉴定细胞组分。将血管基质成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96孔U型板内,培养3 d后血管基质成分自组装成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球,培养第14天,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与细胞骨架染色观察球体内部结构和细胞形态;培养0,7,14,21 d,Presto Blue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培养3 d后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与成脂诱导分化,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分化,阿利新蓝染色观察成软骨分化,油红O染色观察成脂分化,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成骨诱导后CD31(内皮细胞标志物)、RUNX2(早期成骨标志物)、CD44(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Ⅰ型胶原(晚期成骨标志物)、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成脂标志物)的表达,qRT-PCR检测成骨诱导后RUNX2、骨桥蛋白、Ⅰ型胶原、Sp7转录因子、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流式细胞分析表明,血管基质成分包含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球主要由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成;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细胞骨架染色显示,相对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球,血管基质成分类器官结构更贴近天然组织,细胞排列有序,细胞外基质更丰富;细胞活性测试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球培养7 d的细胞活性高于血管基质成分类器官(P
https://orcid.org/0009-0003-1793-9639(吴佳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关键词: 三维培养, 血管基质成分,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类器官, 成骨分化, 血管生成, 工程化材料
引用本文:吴佳洲, 钱 陶, 刘泽贤, 武艳斌, 何 莹, 李亚洲, 彭 江, . 3D培养血管基质成分自组装复杂结构血管化成骨类器官[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11): 2681-2690.
3D培养血管基质成分自组装复杂结构血管化成骨类器官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