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元朝天区曾家镇的群山之间,有一所承担着重要医疗保障任务的基层卫生院——曾家山中心卫生院。这里不仅守护着周边百姓的健康,也为前来景区的游客提供紧急救治。34岁的杜春德医生,便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自2019年回到这里工作以来,他选择在基层扎根,用沉稳与坚守筑起
在广元朝天区曾家镇的群山之间,有一所承担着重要医疗保障任务的基层卫生院——曾家山中心卫生院。这里不仅守护着周边百姓的健康,也为前来景区的游客提供紧急救治。34岁的杜春德医生,便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自2019年回到这里工作以来,他选择在基层扎根,用沉稳与坚守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毅然扎根,新技术点亮基层希望
杜春德毕业于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曾在市级医院接受过系统且全面的培训。2019 年,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的曾家山中心卫生院工作。这一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对家乡医疗事业的深切关怀和使命担当。
回到卫生院后,杜春德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带头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呼吸机规范使用、支气管镜检查、中心静脉置管等原本在基层鲜少开展的技术,在他的推动下逐渐落地生根。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如同在基层医疗的土壤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为提升卫生院的救治能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些年我的成长,离不开卫生院的培养和团队的支持。”杜春德诚恳地说。卫生院为年轻医生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和锻炼平台,让他能够在面对各种复杂病情时,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将所学新技术应用到基层救治中,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危急时刻,坚守换来生命奇迹
在杜春德的从医生涯中,有许多难忘的经历,但有一位中毒患者的救治过程,让他印象尤为深刻。那是一位 71 岁的老人,入院时已意识模糊,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情况十分危急。经过卫生院的初步抢救后,老人被转至市级医院。然而,三天后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反而因家庭经济困难,家属无奈之下又将老人送回了曾家山中心卫生院。
“当时大家都清楚,病人情况危急,能不能挺过来谁都没有把握。”杜春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神情依然凝重。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带领团队连夜展开了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中心静脉通道建立、抗感染治疗……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操作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心血和汗水。这场抢救持续了整整半个月,期间杜春德和团队成员们日夜坚守在病房,密切关注着老人的病情变化。
最终,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老人顺利脱离呼吸机,身体逐渐康复,并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当看到患者家属因病情好转而露出欣慰的笑容时,杜春德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基层医生,能够挽救一个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卫生院引领,共筑基层医疗新未来
随着基层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朝天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规范、优质的诊疗服务。而人才建设,无疑是推动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朝天区高度重视人才建设,积极推动更多年轻医生下沉一线,为基层医疗注入新鲜血液。
曾家山中心卫生院书记张贤飞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为年轻医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更多年轻医生在基层扎根成长,真正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展望未来,曾家山中心卫生院还有着更为宏伟的规划。医院计划开展动态心电图、血液透析、支气管镜等新技术,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范围,为群众和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医疗保障。(顾钧竹)
来源:大众健康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