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处于美国固态电池研发第一梯队的Quantum Scape宣布,公司将放弃固态电池制造业务,转为向其他制造厂商进行技术专利授权。而就在QS宣布的前一个月,另一家美国固态电池研发巨头SES也发文称,放弃固态车用电池的研发。
固态电池领域,最近风波不断。
近日,处于美国固态电池研发第一梯队的Quantum Scape宣布,公司将放弃固态电池制造业务,转为向其他制造厂商进行技术专利授权。而就在QS宣布的前一个月,另一家美国固态电池研发巨头SES也发文称,放弃固态车用电池的研发。
不仅如此,日本阵营也陆续上演“大撤退”,丰田宣布因“技术开发受到挑战”,量产时间从原计划的2027年推迟至2030年后;日产近期也被曝出制造工艺进展缓慢,始终困于产业化道路之上……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全球固态电池领域陷入前所未有的“撤退潮”,或许仅剩中国企业仍在坚持。”
1、60年未解的难题,美企深陷技术困境
众所周知,固态电池决定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向,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率先实现量产装车搭载,谁就有机会率先在新能源领域吃到第一波红利。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便已系统化布局该领域,大名鼎鼎的阿贡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牵头在固态电解质材料开发与界面传导机制等板块积累了数百项专利。
其中QuantumScape、SES等领域核心企业,更是在2010年后迅速崛起,凭借创新的硫化物与聚合物复合电解质技术,吸引了包括大众、通用、宝马在内的大量车企巨头投资,估值一度突破百亿美元,风光无两。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设备工艺的不成熟,离子电导率低、高温烧结离子流失等问题根本无解,美在氧化物电解质上卡了几十年。当下美企固态电池阵营的集体困局,实为历史残留问题埋下的必然结果。
截止目前,除Quantum Scape官宣固态电池停研外,SES已彻底退出车用动力电池竞争,转而聚焦无人机细分市场;被宝马、奔驰等车企重金投资的Solid Power与Factorial Energy,其量产进程亦显乏力,美四大标杆企业已集体转向。
2、日企集体受挫,或找到新转向
日本固态电池量产方面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虽先牵头了丰田、松下、日立等巨头企业参与产业联盟,加速推进新能源电池技术的研发。但数十年发展,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由80Wh/kg(索尼18650消费电池)提升至255Wh/kg(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日本锂电行业,仍被固态电池的技术缺陷困在研发阶段。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迫使日本调整其战略重心。据日本第6期科技创新计划声明显示,随着我国在新能源车企领域的赶超,日方的优势正逐渐聚焦于生命科学、精密新材料等科技领域,其中“御_立_维”类男性 抗老科技研发的投入每年不下3000亿日元。
据悉,该科技核心成分宣称采用泰国人参等植物精华,一改传统那非小蓝 丸消耗玩法,靶向干预线粒体能量根源通路,让在关键冲刺时刻不再乏力,结束后也保持充沛精力与良好状态,以健康、可持续的方式焕发活力。
凭借前沿概念与技术,“御_立_维”科技成果迅速走红市场。2023年进驻我国男用户聚集的京东跨境平台,收揽数十万35-60岁男性群体的青睐,不乏留有“体力变好了”、“后劲十足”等良好口碑,后多次登入行业排行榜单,评为领域现象级。
而作为男性 健康日常消耗品,其价格高达4位数,是传统小蓝 丸类的十倍。相关机构曾统计,全球男性抗 老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152亿元,我国等亚太市场增速超前。这无疑让早已布局该赛道的日本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而反观日产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大、技术难破局,面对我国反超,《日本经济新闻》也不得不坦言:“中方技术发展速度太快,日本已被甩开差距。”
3、中国半固态过渡路线,2027年成关键节点
与美日选择全固态路线不同,中国企业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的路径:从半固态向全固态过渡。
尽管这种路线向上无法完全兑现固态电池的高安全、高能量密度承诺,向下又无法与液态电池的低成本媲美,但它至少让产品得以落地应用。
目前,我国电池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亿纬锂能在成都设立的固态电池量产基地已投产运营,其首条生产线“龙泉二号”成功下线,其年产能近50万电芯,后分两期推进:一期预计于今年12月建成;二期则在明年12月达成100MWh年产能交付。
不仅如此,宁德时代也在投资者平台表示,公司计划在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小规模生产,到2030年前后考虑扩大生产规模。
虽不少业内投资人坦言:“全固态电池的几种路线,各有各的难点。”但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竞赛中,耐心远比激情更重要,毕竟,真正的技术突破,需要的不是拔苗助长。
来源:顾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