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来自河南的28岁女孩小丽,被口臭困扰了五年之久却一直没重视。这五年间,她尝试过各种口香糖、漱口水,甚至去看了牙医,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她以为这只是一点小毛病,直到一次单位组织的体检,才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体检结果显示,她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并且已
近日,来自河南的28岁女孩小丽,被口臭困扰了五年之久却一直没重视。这五年间,她尝试过各种口香糖、漱口水,甚至去看了牙医,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她以为这只是一点小毛病,直到一次单位组织的体检,才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体检结果显示,她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并且已经发展为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处于胃癌前病变状态。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她瞬间陷入了恐慌。
小丽的父亲也曾因口臭查出胃癌,这让她后怕不已。她回忆起父亲确诊时的情景,那种无助和绝望仿佛就在眼前。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疏忽,如果早一点重视口臭问题,也许就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她呼吁大家重视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并坦言经历病痛后更懂得珍惜当下。其实,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极高,约50%左右,这意味着至少有7亿人可能携带这种病菌。这个数字令人震惊,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看似普通的病菌。
那么,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多久会发展为胃癌?发现感染后都必须治疗吗?又该如何根治呢?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能在强酸环境中存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独特的螺旋状结构和鞭毛特征使其能够牢固附着于胃黏膜。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它列为Ⅰ类致癌原,也就是说,它是明确会导致癌症的病原体。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感染后一般不会自愈,若不及时治疗,细菌会大量繁殖,持续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诱发胃癌。
从感染到胃癌的发生,一般要经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多个阶段。大部分感染者在感染初期仅表现为慢性胃炎,可能伴有腹胀、反酸等症状,但也有部分人无明显表现。只有少数患者会在长期感染后,胃黏膜逐渐发生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最终发展为胃癌。
据统计,感染者发展为胃癌的终身风险约为1%-3%。不过,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感染的菌株类型、个体的基因及生活习惯等。如果感染的是高毒力菌株(如CagA阳性),或者个体有家族胃癌史、免疫力低下、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癌变风险会相对增加。
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立即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感染者出现了胃部不适症状,如腹胀、反酸、恶心、上腹痛等,或者有胃溃疡、胃癌家族史、萎缩性胃炎等胃黏膜损伤情况,通常建议进行根除治疗。因为这些情况下,幽门螺旋杆菌会加重胃部病变,增加胃癌等严重疾病的风险。
而对于无症状且无高危因素的感染者,如儿童、老年人等,可以考虑暂时不进行治疗。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发生严重疾病的风险较低,且有一定的自我清除率,治疗还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需要专科医师进行获益-风险综合评估和个体化处理。此外,少数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暂时无须立即治疗,例如高龄老人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这类情况需由医生评估感染程度与治疗风险收益比,定期进行胃镜监测。
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常用的方案是“抑酸药+铋剂联合2种抗生素”的四联治疗方案,疗程一般为10-14天。在治疗期间,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要吃一顿忘一顿,否则容易导致杀菌失败,还可能产生耐药性,使下次治疗更困难。
除了规范用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咀嚼食物喂儿童等。此外,定期进行口腔清洁,减少辛辣、高盐、腌制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也能帮助减轻胃黏膜的刺激,降低复发风险。治疗结束后,建议停药4周以上复查,确认根除成功。如果第一次治疗失败,不要灰心,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进行第二次治疗。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病菌,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及时检查、合理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降低其带来的健康风险。希望大家都能够关注自身健康,远离幽门螺旋杆菌的威胁。
来源:湖北台健康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