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深耕幼教31年的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邵瑜获评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1 09:53 1

摘要:9月10日,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名单发布,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邵瑜入选,是山东省唯一上榜教师。自1994年投身幼教行业,31个春秋里,邵瑜始终以“缓慢而坚定、遵循规律”的“蜗牛精神”为指引,在学前教育领域深耕不辍。她提出并带头践行“绿色教育”理念,从一块

邵瑜在幼儿园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自然学习。 (区教体局供图)

9月10日,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名单发布,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邵瑜入选,是山东省唯一上榜教师。自1994年投身幼教行业,31个春秋里,邵瑜始终以“缓慢而坚定、遵循规律”的“蜗牛精神”为指引,在学前教育领域深耕不辍。她提出并带头践行“绿色教育”理念,从一块绿地的启发到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一所幼儿园的探索实践到八所新园的集团化辐射,从个人专业成长到带动教师队伍蜕变……邵瑜用坚守与创新,为无数幼儿打造了充满自然意趣的成长摇篮,也为中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西海岸样板”。

尊重规律

以“绿色教育”守护孩子幸福成长

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大厅墙面,一幅巨型浮雕格外引人注目:一只栩栩如生的蜗牛正沿着墙角,朝向中央的“天放”二字奋力攀爬。这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邵瑜31年教育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天放’出自《庄子》,‘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这句话讲的是顺应自然本性、回归生命本真,而蜗牛的‘慢’,恰好契合幼儿教育‘尊重规律、静待成长’的本质。”邵瑜的解读,道出了她对学前教育的深层思考。

1994年,刚从青岛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邵瑜,怀揣“用爱陪伴孩子”的初心,入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关第一幼儿园。起初,她以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只是“陪孩子玩、把孩子照顾好”,直到1998年春日的一次户外活动,彻底改变了她的认知。当时,她带中班孩子在幼儿园门外的绿地活动,孩子们或蹲在草丛追蚂蚁、用小树枝为蚂蚁“搭桥”,或捡花瓣在石板拼贴,或围着树苗争论“树叶为什么会落”。孩子们好奇的眼神,让邵瑜猛然意识到:“自然才是最好的课堂,孩子的自发探索,比预设课程更具教育价值。”

这次经历,让邵瑜开始思索“学前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彼时,“超前教育”风气盛行,不少家长执着于让孩子提前学拼音和算术,甚至有人质疑:“天天带孩子玩泥巴,能学出什么名堂?”邵瑜陷入两难,直到一个孩子的话让她坚定方向。一次区域活动中,一名5岁的孩子小声对她说:“我想玩不用学知识的区域,妈妈在家总逼我写字,我一点都不喜欢。”

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像一根刺扎进邵瑜心里。“如果过早扼杀孩子的兴趣,怎么能指望他们未来热爱学习?”她意识到,幼儿教育的核心是“为终身发展奠基”,而非追求短期知识灌输。自此,“绿色教育”理念在她心中萌芽,这里的“绿色”,不仅是生态环保的象征,更代表“尊重天性、顺应规律、充满生机”的教育状态,如同蜗牛爬行,虽慢却稳,始终朝着“生命自然绽放”的方向前进。

为让家长理解这一理念,邵瑜成立“家长学校”,每月举办“自然探索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种植、观察活动。一位曾坚决要给孩子转园的家长,参加活动后表示:“看到孩子蹲在地里观察蚯蚓时的专注,我才明白,这种探索比背唐诗更有意义。”渐渐地,质疑声消散,“绿色教育”的种子,在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呵护下生根发芽。

扎根生活

从“摘柿子”到国家级成果的课程蜕变

“‘绿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必须转化为孩子能触摸、能参与的课程。”这是邵瑜常对教师团队说的话。从1998年理念萌芽到2023年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5年间,她带领团队推动四次课程升级,让“绿色教育”从零散活动,发展成为系统化、可推广的课程体系。

最初探索时,邵瑜发现课程存在“理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喊着“绿色”口号,实际活动仍以预设为主。直到有一天,食堂厨师准备采摘院内的柿子,树下孩子们围着梯子欢呼,讨论“柿子甜不甜”“能摘多少个”。邵瑜灵光一闪:“这不就是现成的课程素材吗?”她立刻叫停采摘,组织教师团队设计教学活动。

在“柿子主题课程”中,孩子们先观察柿子的外形、颜色,了解“霜降后柿子更甜”的节气知识;采摘时分组合作,在实践中学会分工;后续还尝试“捂柿子”、制作柿饼,用柿子皮创作美术作品。“孩子在剥柿子皮时发现‘皮上有纹路’,进而讨论‘为什么不同柿子纹路不一样’,这种自发探究,比教师教十遍‘观察方法’都有效。”邵瑜说。

这次成功的实践让团队找到了方向:以幼儿生活经验为起点,将自然事物转化为课程载体。此后,“播种节”“昆虫探秘周”“丰收节”等主题活动陆续开展。这些活动覆盖健康、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让孩子在“做中学”中培养探究能力。

2013年,部分教师在实施课程时生搬硬套,忽视幼儿的兴趣。邵瑜提出“玩活动”课程再建构理念,建立“审议-生成-评价”机制:每周教研会确定课程主题,根据孩子反应灵活调整,最后通过观察记录、幼儿作品优化设计。这套机制让课程“活”了起来,从“教师牵着孩子走”变成“跟着孩子的兴趣走”。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7年,邵瑜意识到此前“绿色教育”侧重“顺应天性”,忽视了“社会性培养”。经过半年研究,她将核心理念更新为“自然天放·尽性成德”——既尊重探索欲,又通过合作活动培养责任感。

2023年7月,《自然天放·尽性成德:幼儿园绿色课程25年创生实践》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前,邵瑜还在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分享“幼小衔接”经验,接受央视教育频道直播采访,受邀参加“中国-新西兰”学前教育研讨会,“绿色教育”理念走向国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专家苏利文评价:“我看到了一个全球高水平的幼儿教育场景。”

空间育人

从“画图纸”到“造乐园”的教育温度

“每一处空间都该是隐性课程,让孩子在触摸、观察中自然学习。”2012年至今,邵瑜带领团队在西海岸新区领建8所新园,每所新园的筹建,她都以“儿童视角”全程参与,小到洗手池高度,大到户外场地规划,力求让冰冷建筑变成有温度的成长空间。

2016年筹建长白山路园时,拿到设计图纸的邵瑜没有直接签字。“图纸上的数字太抽象,孩子实际活动是否方便,必须亲身体验才知道。”她带教师团队用粉笔画出1:1比例的房间轮廓,模拟幼儿活动:测试美工室容纳量,研究卫生间是否拥挤,确认寝室床间距。通过反复调整,解决了“美工室面积过小”“洗手池高度偏高”等问题,空间规划完全贴合幼儿需求。

邵瑜还注重让空间承载“成长记忆”。新园开工起,她安排教师每周拍建设照,记录从地基到竣工的施工全过程。长白山路园将照片制成“绿色家园诞生记”主题墙,“时光长廊”陈列历届师生合影,让孩子了解园所历史,培养归属感。

2018年筹建实验园时,邵瑜将“自然野趣”融入细节:从海边运来鹅卵石让孩子铺“石头小路”,从农村收旧轮胎、旧渔船等改造成游乐设施。她带队清理船体、让孩子绘制图案,最终“一幼号”渔船成了孩子们的“宝藏角落”。邵瑜说:“好的教育空间能让孩子主动探索,这种自发学习,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020年创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属园时,邵瑜提出“让学习自然发生”的理念,打造图书、艺术、科技博物馆:绘本按主题摆放,孩子可自主阅读;科技馆设简易电路、水流动力实验装置。空间开放后孩子们的探索热情显著提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以“三给策略”筑就教师成长高地

“‘绿色教育’的落地,关键在教师。”邵瑜始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教育品质。31年来,她坚持“以专业赢得尊重”核心信念,通过“给理想、给支持、给平台”的“三给策略”,打造出一支专业化、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随着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新教师比例增加。针对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专业信心薄弱”的问题,2017年邵瑜启动“读懂儿童”项目,要求教师每周写观察笔记,结合理论分析幼儿需求。她带头写示范笔记,每周开展案例研讨,从“孩子哭闹背后的分离焦虑”到“积木搭建中的空间思维”,引导教师从“凭感觉判断”转向“用专业解读”。5年间,团队累计写观察记录5万余篇,新教师坦言“终于读懂了孩子的眼神”。

2020年,邵瑜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契机,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她全程带队攻坚:逐字改文稿,要求“观点有案例、数据必核实”;遇瓶颈时邀专家指导、查文献突破。一年间文稿修改20余次,团队加班数月。教师们说:“以前觉得科研遥远,现在明白,科研就是梳理日常实践经验。”

如今,邵瑜已是教育部学前教育保教指导专委会委员、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但她始终保持谦逊:“幼儿教师到底是保姆还是老师?你不专业,就叫保姆;专业了,才叫老师。儿童是鲜活的生命体,不是标准化试卷。幼儿教师需以专业判断赋能个性化成长,以精准支持回应成长需求。”

31年时间,邵瑜用“蜗牛精神”守护教育本真。她让“绿色教育”的种子在西海岸生根,让孩子在自然中保留童真;她带动教师团队专业蜕变,让“以专业赢得尊重”成为共识。这份坚守与热爱,是“最美教师”最动人的底色。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