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总在一些小事上反复消耗孩子,他们不仅不会如我们所愿,反而可能表现得更糟。
文|凝妈悟语
你是不是也常常这样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学习不专注、睡觉太晚……
看似是孩子的问题,但有没有可能,问题其实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当我们总在一些小事上反复消耗孩子,他们不仅不会如我们所愿,反而可能表现得更糟。
我们越用力,孩子越退缩,最终,那些“小问题”竟真的变成了孩子的“大错误”。
孩子不想吃饭,就别逼他
想起孩子开学后发生的一件小事。
有一天早上起床,他突然哭了。
我第一反应是紧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今天是不是又上不了学?
结果我猜错了——他只是不想吃早饭。
他说不饿,但又不敢直接说,只好用哭来表达。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因为我总强调“早饭必须吃”,让他对吃早餐这件事产生了压力?他是不是害怕,不吃就会被批评?
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确认没事,就语气平静地说:“不饿就不吃啦,没关系。我们先早读,好不好?”
他整个人一下子放松下来。
我们把早餐放到一边,开开心心地早读了十几分钟。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主动说:“我想喝一碗西红柿鸡蛋汤。”
不仅喝了,还喝得又快又干净。
这个转折让我愣了一会——原来,不强迫、尊重他的意愿和节奏,反而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合作”。
想起上学期,他曾两次在学校吐到衣服上,被老师要求接回家观察。
其实那两天早上,都是因为他不想吃早饭,而我非要让他“哪怕吃一个鸡蛋”“好歹吃一点”。
他含着眼泪勉强吃下去,结果到学校就吐了。
我的本意是:吃好早饭,才能有精神上好上午的四节课。
可结果呢?他只上了不到一节课就发生状况,后面的课全耽误了——真是好心办坏事。
相反,不强迫他吃,他反而能坚持一上午。
期末考试的早上,他怕吐在试卷上、不敢吃,我吸取教训没有强求。他真的撑下来了,考试成绩也非常不错。
自从我不再给他“必须吃早饭”的压力,他反倒吃得越来越好。
后来早餐量明显增加,15分钟左右就能吃完,现在我反而常常提醒他:“吃饱就行,别吃撑啦!”
你看,一旦停止唠叨“快吃、多吃”,他反而吃得又快又好。
当孩子专注时,别打乱他的节奏
我们总嫌弃孩子学习不专注,只有三分钟热度。
可当孩子真的沉浸在某件事中,我们又忍不住催他:“快点,该做别的了!”
有一次,孩子写作业间隙迷上了搭积木,创意爆发、全情投入。
但我担心他玩太久,耽误我额外布置的“看图写话”,也怕睡得晚、第二天起不来,于是不停唠叨:
“拼完这个就行了吧?”
“我们还有看图写话要写呢!”
“再不睡明天又起不来、又不吃早饭了!”
他像没听见,继续专注地拼。
我忍不住拍他胳膊提醒,他很不高兴:“我喜欢拼积木呀,再让我玩一会儿嘛!”
我转念一想:如果他带着情绪去写作业,效果肯定不好。何况我平时还总抱怨他不爱动手玩积木——现在他愿意尝试,我为什么不支持?
于是,我停下来,允许他继续。
他完成了一个特别有成就感的作品,兴高采烈地展示给我们看。
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多少句“你真棒”都换不来的。
之后,他情绪饱满地去写看图写话,非常专注,十分钟就完成了。
接着又快速度洗澡、刷牙,还自信地说“我五分钟就能睡着!”
虽然没那么快入睡,但比平时顺利很多,十点前就进入了深睡眠。最终,什么也没耽误!
孩子专注时,不该催他去做“你认为重要的事”。
否则,等到你真想让他专注时,他反而专注不起来了。
让他体验“心流”,感受在一段时间内全心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
那份自信,会自然延伸到其他事情上。
睡前,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
我以前总想在睡前给孩子读点书,多灌输些“知识”。
但每当我读得起劲,他就东拉西扯说个不停,根本不听内容。
我就很生气,批评他不尊重我、不好好听讲。
结果呢?书没读成,他的话也被打断,最后气鼓鼓地睡着。
后来我想通了:当他不想听的时候,硬灌知识除了感动自己,对孩子毫无益处。
孩子其实有很多想表达的内容:学校的趣事、动画片的感想、下周活动的期待……五花八门、天马行空。
爱表达,难道是坏事吗?现在不让他说,以后他可能就不愿说了。
于是,我不再坚持读书,而是停下来和他聊天,顺便拓展话题——这不也是很好的知识教育吗?
这样做之后,孩子变化很大。
以前他总陷在负面回忆里,反复说几年前打针多疼、幼儿园想妈妈、某次考试没考好……
我就告诉他:“总想不开心的事,会消耗你的能量。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不会重来。沉浸其中,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多看看积极的事,你会更开心。其实生活中,好事更多,对不对?”
后来,他渐渐学会关注积极的事,负面情绪也明显少了。
这比我强迫他听书,教育意义不是更好吗?
写在最后: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控制每一件小事,不再过度消耗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意愿去尝试——
他们反而更愿意合作,更容易走向我们期望的方向。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塑造一个逆来顺受的“听话孩子”。
信任比控制更有力量,放手比紧盯更能让孩子成长。
来源:凝妈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