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1 10:31 1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以其强大的“头雁”效应和变革力,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洞察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意义,将其定位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以其强大的“头雁”效应和变革力,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洞察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意义,将其定位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提出,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推进 “智慧党建”。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标志着将前沿科技融入党建工作已从实践探索上升为顶层设计。这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蓝图,也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技术赋能的方向。“人工智能+党建”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应用范畴,成为关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课题。

人工智能赋能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与党的建设工作深度融合,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这一融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服务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创新、群众服务优化等领域,既避免了“唯技术论”的误区,又为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工具始终服务于党的建设根本目标,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政治引领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这一本质规律。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重要论断,阐明了科技进步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创新发展了这一理论,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当前,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代表性技术的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重塑社会生产模式、协作方式和组织形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主动掌握和运用人工智能这一先进生产力工具来加强自身建设。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也是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引领时代进步的战略选择,充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与党的建设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本质属性,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了新的实践维度。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既是党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生动写照,更是先进性在执政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具象化呈现。通过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优化治理机制,依托数据智能处理提升组织效能,融合算法模型创新服务模式,使党组织具备更精准的社会态势感知能力和更科学的复杂问题应对能力。在纯洁性建设方面,人工智能以“数据铁笼”为载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技术的深度应用,促使纪检监察工作向“技术+制度”的立体化监督模式转型。这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治理模式创新,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技术实现路径,更为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使党在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

人工智能发展给新时代党的建设带来新机遇

构建智慧决策中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构建智慧决策中枢是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这一创新体系通过三大核心模块实现党建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一是在干部管理数字化方面,整合干部履职数据,包括急难险重任务表现、群众满意度评价、专业能力测评等,运用AI算法构建动态能力矩阵模型,实现干部选拔从传统的“经验判断”向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画像”转变,为组织人事决策提供全景式视图。二是在政策研判智能化方面,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海量政策文件和社会舆情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趋势预测报告,显著提升治理策略制定的精准度,特别是在基层矛盾预警和民生需求响应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三是在监督机制穿透化方面,要创新性地采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架构,通过自动识别异常权力轨迹,如资金流向异常、审批流程超时等,推动监督模式实现从“被动受理”向“主动防控”。要充分发挥这一体系的效能,需要重点完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以增强分析穿透力,建立算法透明度审查制度,保障技术判断的公信力,同时开发适配基层监督需求的轻量化工具。这种技术赋能路径既继承了“纪律严明”这一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又通过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和预测分析三大技术支柱,构建起“精准发现问题—科学预警风险—高效执纪问责”的全链条智慧监督体系,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范式,使科技赋能真正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

重塑组织管理流程,激活基层组织力。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指引下,数字化改革正为基层党组织治理创新注入强劲动能。通过构建“全周期管理—平台化协同—智能化诊断”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得到系统性提升。组织生活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可实现从入党申请到党员转正的闭环管控,系统自动跟踪“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完成情况,对未达标支部实时推送预警信息,使参与率显著提升。党建智慧平台通过整合红色教育基地GIS地图、跨区域党课直播、积分激励商城等模块,将构建起开放共享的党建生态圈,其中AI赋能的组织力诊断系统通过分析多项核心指标,智能生成“一支部一方案”,推动组织建设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活跃”的质变。安徽铜陵市义安区通过整合“共产党员网”“安徽先锋网”等平台资源,在“义安先锋”系列平台接入“党课开讲啦”等优质课程,打造“指尖课堂”,为流动党员和老党员提供“屏幕送学”服务。江西省井冈山市在红色教育资源普惠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全省唯一的革命文物研究中心,完成340多件文物和4200余页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创新推出“井冈山红色VR导览”系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数字体验馆等科技载体,提供AI讲解、VR展览、AR导览等智能服务,构建“数字+科技+文博”的沉浸式体验体系,让革命文物焕发新时代活力。党建数字化治理方式既保持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又破解了传统管理中响应滞后、资源分散等难题。今后,还需在数据安全防护、制度标准衔接等方面持续优化,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组织增效”的深度融合。

深化党群服务应用,增强民生连接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这一重要指示深刻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互联网和智能时代,随着群众活动向网络空间延伸,民意也随之“上网”,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辟了新场域。人工智能促进了“从群众中来”的智能化,也深化了“到群众中去”的精准化。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全天候、大范围抓取和分析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的民意信息,快速识别社会热点和群众诉求,使党组织更全面精准地感知社会形态,将分散的群众意见高效转化为科学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服务推送,并利用智能客服机器人和智慧社区平台全天候响应群众需求,以“键对键”的服务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将党的服务精准送达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使党群关系在数字时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数字化赋能党群服务的新实践中,智能化诉求响应机制取得突破。人民网“领导留言板”通过云平台升级构建了智能化群众工作体系,集成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深度文本分类模型,实现留言的智能识别与多维度标签自动配置,为重大事件走向预判、公共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通过建立24小时在线响应机制,创新打造24小时“数字小屋”,集成192项办事政策查询、一对一能力支撑等服务,实现群众诉求的全天候闭环处置,将党建成效切实转化为民生服务成果。

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于党建工作的挑战

在数字化赋能党建工作的进程中,技术异化与数据安全风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当前智慧党建平台建设中出现的“数字痕迹主义”新变种尤为突出,部分基层单位为追求在线时长、学习积分等量化指标,导致党建工作从“线下留痕”异化为“线上打卡”,这种以技术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的现象,实质是用冰冷数据替代了党组织生活的思想温度。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技术服务于党建工作中工具性辅助的定位,通过构建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党员服务评价体系,将考核重心从表面痕迹转向实际效果,以有效遏制形式主义蔓延。

构建“制度+技术”双重防线成为必然选择。党建数据包含党员个人信息、思想汇报等敏感内容,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过程中,若无严密的安全防护,极易发生泄露、篡改或滥用事件,不仅侵犯党员个人隐私,更可能危害党组织的安全。因此,制度层面上须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建立健全党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技术上,应采取强有力的防护措施,如对核心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脱敏处理,并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权限和审计日志。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既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又防范异化风险,才能实现党建工作从“技术赋能”到“治理增效”的质变。这要求我们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中守住党建工作“做人的工作”这一根本属性。

人工智能赋能党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实现技术创新与政治建设的有机统一。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维度:首先,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党员教育、组织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其次,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这一根本目标,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最后,要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应用的规范体系,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通过科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能够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新动能,在提升组织效能、优化决策质量、强化监督实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责编:刘玉琳

复审:赵凝

终审:段利军

来源:前进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