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一定会狠狠拉住那个迷茫的自己,告诉她:有些错,大一千万别犯;有些事,大一千万别等。
新生开学了,看着一张张青涩懵懂的新面孔,总忍不住想起当年的自己。
那些后知后觉的遗憾,那些“要是当初早知道”的懊悔,如今想来仍心有不甘。
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一定会狠狠拉住那个迷茫的自己,告诉她:有些错,大一千万别犯;有些事,大一千万别等。
一
一别把宿舍当“窝”,越待越废
“环境塑造人,也容易困住人。”在大学里,比挂科更可怕的,是把宿舍当成了“24小时常驻根据地”
我发现校园里总有这样一群“隐形人”:不竞选班干部,不拼奖学金,不沾社团活动,每天抱着手机窝在宿舍里,从日出躺到日落。
有人是躲在舒适区里的“社恐逃兵”,怕社交里的尴尬,怕竞争中的落差,干脆把宿舍当“避风港”;有人是被手机绑住的“低头族”,刷抖音、追剧集、打游戏;还有人是没主见的“跟风者”,见舍友瘫在床上刷手机,自己也跟着放弃计划,还安慰自己“大家都这样,我努力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可“合群”从来不是“合废”的借口。宿舍里的暖被窝、随手可得的零食、不用社交的轻松,看似舒服,其实是在一点点消耗青春。
很多人的大一就是这样过来的,包括我自己:没人催着写作业,没老师盯着背单词,便跟着舍友一起“躺平”,总觉得“大一还早,先玩两年再说”。
直到后来猛然惊醒,才发现自己除了刷完的几十部剧、清空又装满的手机内存,什么都没留下。看着别人手里攥着竞赛证书,自己却连一份简单的PPT都做不明白。
所以别让宿舍成为困住你的“牢笼”,多往外走一步,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别等青春过半,才追悔当初的“安逸”。
二
别信“我不行”,奖学金没那么难拿
很多人刚上大学就给自己焊死“标签”:“奖学金是学霸的专属,我这种中下等生想都别想。”这种还没上场就先认怂的“未战先怯”,其实是亲手把机会扔进了垃圾桶。
可事实是,能挤进球门、考上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大家的高考分数本就差不了几分,大一的起点根本没什么悬殊。而且大一评奖学金,很少要复杂的竞赛加分“拉差距”,拼的就是谁上课更专注、期末复习更扎实。
我大一时就认定自己跟奖学金没关系,连奖学金的评选要求都没心思去查,整一个学期都在宿舍摆烂,直到期末前两周,还是因为太害怕挂科才逼自己苦学了两周,也是那次我第一次踏进图书馆学习。但成绩出来,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冲到了班级前三!
可最后还是跟奖学金擦肩而过——我压根不知道评奖学金还要求体测达标,而我的体测成绩刚好差了一点点。
那时的我不是没能力拿奖学金,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敢迈出“试试”的第一步,连最基本的规则都懒得了解,最后栽在了最不该栽的地方。
其实大一拿奖学金真没那么难,难的是我们总下意识把它想成“高不可攀的山”,连准备都没准备就先放弃。
“机会从来不会等‘准备好的人’,只会留给‘敢争取的人’”。别再用“我不行”给自己画牢笼,你远比自己以为的更有潜力。
三
别浪费时间,有行动才能练“本事”
大一的空闲不是用来挥霍的,是用来给未来‘打地基’的。
我大一最后悔的事,就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没趁机锻炼自己的能力。
那时候总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觉得“技能以后再学也不迟”,结果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比如现在打字还不利索,就是因为大一没好好练电脑;做PPT要到处找模板,就是因为当初没花时间练习;看到别人用外语交流自如,四六级已过,才想起自己大一连单词都没背几个。
大学的“空白期”就像一张白纸,你可以画满潦草的涂鸦,也可以勾勒出清晰的未来。
别等到大二、大三被各种任务推着走,才发现自己“啥也不会”;别等到求职时简历一片空白,才后悔大一没多学一项技能。
要知道,你现在偷的懒,未来都会变成“坑”等着你填。
四
别只顾“眼前爽”,早规划才不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刚上大一,就陷入了“短视陷阱”:觉得“离毕业还远,不用想未来”,每天只顾着吃喝玩乐,对专业方向、职业规划一无所知。
我大一就是这样,从没想过“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也不知道“现在该为未来准备什么”,像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直到看到身边有人开始考四六级、准备竞赛、找实习,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大家早就悄悄开始“赛跑”了,只有我还在原地踏步。
大学不是“养老院”,而是“练兵场”。大一的迷茫很正常,但不能一直迷茫;暂时没方向可以理解,但不能放弃寻找方向。
别等到大三面临“考研、就业、出国”的选择时,才慌慌张张地“临时抱佛脚”;别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毕业即失业”。
早一点规划,就多一分主动;早一点行动,就少一分焦虑。
最后
当然,时光无法倒流,我大一的遗憾早已成了既定事实。就像网上说的“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步都是现场直播。”
但我希望,我的这些懊悔,能成为你们的“避坑指南”。别觉得“大一还早”,青春最禁不起“等一等”;别沉迷于“舒适区”,温水煮青蛙的结局,只会是失去跳跃的能力。
来源:富足青山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