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返校上课,怎样防范“健康刺客”偷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1:04 1

摘要:流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9至40℃)、畏寒、头痛、咽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主要是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其次也可经口腔、鼻腔黏膜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又接触口鼻也可引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凯

随着孩子重返校园,家长也开始担心他们的健康问题。学校是孩子们聚集的地方,也是传染病容易传播的环境。

开学季有哪些易高发的流行病?家长们该如何预防?收好这份来自岳阳疾控的开学季校园传染病防控指南,让孩子安心上学。

常见校园传染病有哪些?

流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9至40℃)、畏寒、头痛、咽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主要是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其次也可经口腔、鼻腔黏膜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又接触口鼻也可引起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多数无肺炎表现。

水痘: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多见于儿童。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和四肢。自发病前1至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传播。人是唯一传染源(水痘病人、带状疱疹病人)。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主要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传染性强。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秋冬季很容易在校园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快速传播,引起聚集性疫情。潜伏期为12至72小时,通常为24至48小时。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百日咳: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症状可表现为持续2至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典型的百日咳病例,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至2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鸡鸣样声音,咳嗽夜间加重,可伴有呕吐。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包括起病缓慢、长期咳嗽、咳痰(部分患者痰中带血)、疲劳、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排到空气中,从而传播给他人。最常见的是肺结核,亦可侵犯肝、肾、脑、淋巴结等器官,形成肺外结核。结核病是学校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

如何预防传染病?

一是勤洗手。家长要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好习惯。家长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外出后,接触孩子之前,也要记得洗手。另外,如果咳嗽、打喷嚏,要记得用纸巾掩住口鼻,要及时洗手,不要用脏手去摸自己的口、眼、鼻等。

二是注意室内卫生。居室、学校教室、宿舍等要经常通风,每天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要做好孩子玩具等物品的消毒,减少病毒和细菌的存活;要记得灭蚊防蚊;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要加热后再食用。

三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四是全程、及时接种疫苗。很多传染病是可以通过疫苗来预防的,比如流感、麻疹、风疹、腮腺炎、百日咳、水痘、手足口病等都是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

五是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的关注。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应该居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带病上学。如果是住集体宿舍的孩子,除了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注意不要共用个人的生活用品。

另外,学校应加强监测,强化晨午检制度、做好因病缺勤登记,新发现的病例应及时进行报告。托幼儿童及学生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应送至健康观察室进一步排查和处置,确保师生“不带症状、不带病”上班或上学。

来源:岳阳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