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上午,甘肃临夏23岁产妇白女士,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微笑着走出医院大门,秋日的阳光照在她写满新生的脸上,这一刻,她等待了太久。
「链接」查看原文内容
这是一场跨越45个昼夜的生命接力。
也是一次多学科团队携手创造的医学奇迹。
2025年9月1日上午,甘肃临夏23岁产妇白女士,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微笑着走出医院大门,秋日的阳光照在她写满新生的脸上,这一刻,她等待了太久。
危急时刻
多器官功能衰竭,母婴双双告急
时间回到7月18日,孕34周+6天的白女士从临夏州紧急转诊至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
入院时
她呼吸困难
面色青紫
不能平卧
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
急诊团队迅速研判,立即启动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将白女士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妇产科重症救护中心。
随后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
白女士被初步诊断为妊娠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瘢痕子宫。同时,胎心监护持续提示胎儿宫内窘迫。
母婴双双命悬一线,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全力阻击
多学科协作,架起“生命桥梁”
重症医学科/妇产科重症救护中心主任郭鸿及国际医疗部LDR区主任吕玲紧急会诊后,斩钉截铁地说:“必须立刻手术!”
医务部第一时间组织产科、麻醉手术部、心内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团队紧急会诊,迅速确定救治方案——紧急行剖宫产术,优先保障母婴安全。没有片刻犹豫,一场多学科抢救迅速展开。
术中
白女士数次心脏骤停,麻醉团队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及药物复苏,在生死边缘为患者争取一线生机。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体外循环团队迅速为患者建立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代替患者濒临崩溃的心肺功能,为术后恢复创造条件、为生命争取时间。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新生儿第一时间被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
而真正的挑战,此时才刚刚开始。
术后
白女士相继出现心源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加重与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病情反复、变症丛生。
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重症医学专家刘健教授及重症医学科/妇产科重症救护中心郭鸿主任团队、特聘重症医学专家李培杰教授共同为患者制定科学周密的治疗与康复方案。
医护人员昼夜坚守,密切关注着一切细微变化,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多学科团队开启“每日会诊”,感染科专家根据血培养、痰培养结果,精准调整抗感染方案,筛选敏感抗生素;
心内科团队动态监测心功能变化,优化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剂量,逐步改善心脏功能;
营养科团队则根据胃肠道功能情况,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提供能量保障;
护理团队24小时专人守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精确记录出入量,做好气道护理与皮肤护理。
重获新生
45天坚守,终迎康复曙光
随着治疗的推进,希望逐渐显现。
ECMO支持5天后成功撤除
IABP辅助5天后拔除
CRRT治疗三周后脱离
白女士的心脏、肾脏、肝脏、凝血功能逐渐恢复。
8月6日,医疗团队为她实施气管切开保障气道安全,康复医学中心积极为白女女士开展呼吸康复训练,呼吸功能稳步改善后成功拔管。
8月25日,白女士已可自主进食、交流,并在康复师协助下完成床旁活动,生命体征日趋平稳。
然而,无力承担的医疗费用让白女士一家人愁眉不展。科室医护人员得知后立即向医院反映,医院高度重视,积极协助整理申报材料,向兰州市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提交救助申请。
9月1日,历经45天艰辛救治,在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一声声祝福中,白女士终于康复出院。那一刻,她眼含热泪,紧紧握住医生的手——那是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是对医护团队无尽的感激。
这场生命奇迹不仅是我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成功实践,更彰显了急危重症救治的综合实力。从ECMO、IABP到CRRT,多项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无缝衔接,搭建起坚实的“生命桥梁”;多学科团队高效协作、精准施治,为救治成功提供关键保障。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发挥全省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指导、远程会诊与培训,提升基层孕产妇危重症筛查与救治能力,为更多家庭守护生命之光。
来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