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西兰的一些学校突然兴起了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依照毛利传统农历“Maramataka”(意为“月亮的转动”),根据月相来安排课程和校园生活。
----- *心理暗示的力量* -----
近些年,一种奇怪的时尚席卷了新西兰。
新西兰的一些学校突然兴起了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依照毛利传统农历“Maramataka”(意为“月亮的转动”),根据月相来安排课程和校园生活。
新西兰的毛利农历来自毛利人(新西兰土著),原本用于追踪季节和仪式,但在2020年后重新受到关注,如今甚至进入了一些大学,新西兰的部分学校鼓励学生根据月相规划学习与休息时间。
从文化传承到“月亮教育学”?
神奇的是,新西兰的政府教育部在积极推广这一传统知识,将其提到与科学同等地位。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代表近 50,000 名教育工作者的该国第三大工会,甚至发表了关于围绕月相计划课程教师的长篇报道。有些人以月相作为标准以确定哪些日子最适合进行评估,哪些日子适合体育活动,哪些日子与“低能量阶段”期间更平静的课程相关;有些人用它来预测问题学生可能行为不端的日子。
在新西兰的几所学校,教师已经开始根据月相来管理他们的班级;这种做法甚至传播到一些大学校园,不少教师用它来安排哪一天适合考试、哪一天适合运动,甚至预测学生可能出现行为问题的“低能量日”。有的老师还会特意把班会安排在“不易引发冲突”的日子。
是科学,还是现代占星术?
尽管月相影响人类行为的说法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但科学上并未证实其直接因果关系。
康奈尔大学教授史蒂文·斯特罗加茨指出,很多所谓的“月相–行为相关性”一旦经过严谨统计检验,往往就不成立了。
真正起作用的,是背后的“心理暗示”力量——如果你相信某天是“高能量日”,你可能真的更有动力;但如果被告知今天“易情绪低落”,也可能不自觉地陷入消极状态。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往往影响结果。
尊重文化,也需理性看待
许多国家都有农历,农历在古代提供了一种秩序感和心理安慰,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在新西兰,几本流行书籍的出现,加上人们对土著知识的兴趣激增,让其出现在教育这样一个关乎认知与理性的领域,这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文化欣赏和魔幻思维之间划清界限在哪里?
我们是否也应当警惕:将行为过度归因于玄学,会不会削弱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你怎么看?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我们该如何寻找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end-
来源:习安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