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登革热的防控知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5:22 1

摘要:病毒分类:登革热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病毒形态: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 40-50nm。基因组结构: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长约 11kb,编码 3 个结构蛋白和 7 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 20 面对称体的核衣壳,外

病毒分类:登革热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病毒形态: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 40-50nm。基因组结构: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长约 11kb,编码 3 个结构蛋白和 7 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 20 面对称体的核衣壳,外层为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血清型:根据抗原性的差异,登革热病毒可分为 4 个血清型,即 DEN-1、DEN-2、DEN-3 和 DEN-4。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4 型登革热病毒均可引起重症登革热,而以第 2 型最常见。病毒特性:登革热病毒不耐热,60℃30 分钟或 100℃2 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 - 20℃可存活 5 年,-70℃存活 8 年以上。此外,该病毒对酸、洗涤剂、乙醇、紫外线、0.65% 甲醛溶液敏感。流行病学特征:登革热主要在北纬 25℃到南纬 25℃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如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等,多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其流行与伊蚊滋生有关,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在广东省为 5-11 月,海南省为 3-12 月。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流行周期常表现为不规则性。传播机制: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致病机制: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热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对于重症登革热,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产生的促进性抗体可促进登革病毒与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活性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微血管中渗出,引起血液浓缩和休克,凝血系统被激活则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加重休克,并与血小板减少一起导致各系统的出血。

潜伏期一般为 1-14 天,多数 5-9 天。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 2-7 天,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 小时内体温可达 40℃,持续 5-7 天后骤退至正常,部分病例发热 3-5 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 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发热时伴头痛,眼球后痛,骨、肌肉及关节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 3-8 天,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恢复期患者症状逐渐减轻,体力逐渐恢复。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早识别患者(尤其是有流行地区旅居史、被伊蚊叮咬史者),避免病情延误发展为重症。分级管理:普通登革热:以居家或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重症登革热:需立即住院,转入抢救室或 ICU,重点监测生命体征、血浆渗漏及脏器功能,及时干预休克、出血等危急情况。避免不当用药:禁用可能加重出血或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一、普通登革热的治疗(轻症为主)

普通登革热患者症状较轻(如发热、关节痛、乏力等,无明显血浆渗漏或出血),治疗以缓解症状、支持身体恢复为主,具体措施包括:

1. 一般护理与支持

卧床休息:发病期间避免劳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身体恢复。水分与营养补充:多饮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ORS),预防脱水(发热、出汗易导致水分流失)。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高维生素(如新鲜蔬果)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病情监测:每日监测体温、脉搏、血压,观察有无皮疹加重、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尿色加深(提示出血或肾功能异常)等症状,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就医。

2. 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退热治疗: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按体重计算剂量(成人每次 0.5g,每日 3-4 次),可有效退热并减轻关节、肌肉疼痛。禁用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糖皮质激素(仅用于重症,轻症使用可能掩盖病情)。缓解疼痛:若关节、肌肉疼痛明显,可在退热的同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其他镇痛药物。皮疹护理:避免抓挠皮疹,防止皮肤破损感染;若瘙痒明显,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二、重症登革热的治疗(需紧急住院)

重症登革热多发生在发病后3-8 天(极期),核心风险是血浆渗漏导致休克(登革休克综合征)和多器官出血 / 损伤,治疗需围绕 “纠正休克、控制出血、保护脏器功能” 展开,由专业医护团队实施:

1. 紧急抗休克治疗(核心措施)

液体复苏:是抢救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关键,需根据患者休克程度(轻度 / 重度)选择液体类型和补液速度:首选等渗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快速静脉输注(轻度休克:5-10ml/kg/h,重度休克:10-20ml/kg/h),同时监测尿量、血压、心率及红细胞压积(HCT)。若晶体液复苏后休克无改善,可少量输注胶体液(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避免过量导致肺水肿。纠正电解质紊乱:监测血钾、血钠,及时补充氯化钾(避免低血钾导致心律失常)。

2. 出血的预防与处理

轻度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可口服维生素 C、维生素 K(促进凝血功能)。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立即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凝血酶原复合物)。输注新鲜全血或血小板(血小板计数<20×10⁹/L 时,即使无明显出血也需预防性输注)。消化道出血者需禁食,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必要时内镜下止血。

3. 脏器功能保护与并发症处理

肾功能损伤:若出现少尿、无尿,需限制液体入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严重肾衰者需行血液透析。肝功能损伤:监测肝功能(如转氨酶、胆红素),给予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避免高脂饮食。脑炎 / 脑膜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时,需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静脉滴注),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脑水肿。

三、治疗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避免盲目补液:普通登革热患者无需大量静脉补液,过度补液可能增加心脏负担;重症患者需严格根据 HCT、尿量调整补液量,防止血浆渗漏加重。慎用抗凝药物:登革热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除非明确有血栓形成,否则禁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以免诱发大出血。动态监测病情:重症高风险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需密切监测血常规(血小板、HCT)、肝肾功能、电解质,及时发现重症倾向。

来源:院前男护士一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