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件引发大舆情”,怎么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15:42 1

摘要:今年以来,“小事件引发大舆情”的特点更加突出,成为政务舆情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对政府部门而言,“大事”有较为成熟的应对方式,“小事”往往特点各异,具有偶然性、灵活性、分散性,难以作出统一要求,如何应对处置,更加考验舆情素养。

今年以来,“小事件引发大舆情”的特点更加突出,成为政务舆情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对政府部门而言,“大事”有较为成熟的应对方式,“小事”往往特点各异,具有偶然性、灵活性、分散性,难以作出统一要求,如何应对处置,更加考验舆情素养。

“小事件”并非轻视问题,而是指无重大人员伤亡、复杂程度和恶劣程度有限、一般本单位或地区应有处置能力的事件。

“小”

“大”

“大舆情”一般指网络曝光量过亿(包括但不限于微博话题阅读量、抖音视频观看量等可监测的数据),媒体、自媒体、普通网民讨论热度较高,涉事单位或地区独立应对出现困难的情况。

“小事件引发大舆情”,主要“外因”是传播环境变化。新媒体快速发展,改变了传播格局。由于技术赋权,“小人物”获得更多发声机会;“小事件”与社会生活的贴近性高,自媒体及网民自发讨论的主动性也较高,典型问题易引发共情,进而推高热度。

“内因”是涉事单位及民生领域存在深层次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社会心态亦有变化。部分单位仍然存在脱离群众、麻木不仁、被动应付、形式主义等问题。“小事”往往出现于民生领域,点状问题长期存在,部分干部素养不高,存在“嫌麻烦”、轻视“小事”的心态,对事件中的风险因子识别不准确,应对处置失当,加剧舆论场波动。

以政府单位为应对主体,“小事件”可分为两类。

一是基层工作不当,事件存在“官民冲突”元素。如网民发现政务服务方面,存在态度不佳、文件错误、“已读乱回”等问题,进而质疑有关单位“草台班子”“脱离群众”;基层岗位招聘条件不合理,引发涉就业公平的讨论;个别地方管理存在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且未及时有效解决,群众通过“网络曝光”推动解决问题并发泄情绪。此类事件常出现于县级及以下地区,虽事发与“小地方”,但类似事件往往并非个例,“小事”与普通网民的生活贴近性强,公众讨论积极性较高,媒体可能异地监督,共同推动“小事件”演变为“大舆情”。

二是事件本身为民间冲突或个人问题,但官方举措引发不满,舆论矛头转向有关部门,演变为“大舆情”。如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劳资关系等方面,个案相对多发;近年来,地域对立、性别对立、极端动物保护言论激增成为新特点,往往具有网络动员和线下动员能力;部分案件案情复杂,若个别主体企图“操控舆论”,片面放大与公众认知不符的传播要素,可能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

面对当前传播环境,建议政府部门一是聚焦民生领域典型问题,提高对“小事件”的源头治理能力,持续提高业务能力和舆情素养。

二是将“舆情应对处置”思维延展为“社情民意感知”思维,提高对“小事”的风险识别能力,同时避免“舆情洁癖”浪费行政资源。

三是防范舆论失焦,避免点状问题过度发散延伸,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营造理性讨论空间。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