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门愉快共事:实验室人际交往完全指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5:48 1

摘要:如果说导师像学术上的父母,同门就是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进入课题组以后,大多数时间并不是和导师在一起,而是和同门一起磨实验、改材料、跑数据。很多同学把关系的焦虑放得很大,用情绪解读沉默,用揣测代替沟通,最后把简单问题变复杂。我的建议很直接,把一切拉回科研与秩序,

大家好!我是 华沙 ,一位研究认知科学的科研工作者!在我们这个专栏内,我会从零开始向大家介绍科研怎么做!

---

如果说导师像学术上的父母,同门就是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进入课题组以后,大多数时间并不是和导师在一起,而是和同门一起磨实验、改材料、跑数据。很多同学把关系的焦虑放得很大,用情绪解读沉默,用揣测代替沟通,最后把简单问题变复杂。我的建议很直接,把一切拉回科研与秩序,用专业合作取代无效社交,用清晰规则取代暗中猜测。

下面依次谈四件事:入组前如何从学姐学长获取有效信息,入组后与同门的相处与协作,出现署名争议时如何处理,如何和其他实验室同学建立健康联系。最后给出一些常见场景的速处方与可复制模板。

入组前:如何向学姐学长“打听”而不被当成麻烦

选择导师与实验室,学姐学长的信息最关键。在读的学长学姐有利害关系,说话难免保守;已毕业的更客观,也更敢讲关键细节。你的目标不是闲聊,而是一次就拿到足够的信息。。

大家都知道,选择研究生导师(甚至毕业设计老师)很需要去探一探导师的特点,但很多同学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准确的信息渠道去了解一个导师的能力和特点。

总结一下,大家往往容易问以下几个问题:

导师对于学术要求高不高 导师能不能放实习 导师的性格和管理风格如何

其实,这三个问题反映出来的就是导师的学术、管理、交流这三方面情况。因此,这肯定最适合咨询的对象就是师门内的学姐学长,毕竟学术论文能找到,但是具体的治学方式和要求,以及对于学生的培养可是论文里看不出来的,后两者更是当事人才知道。倘若导师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完全有可能在本科授课的时候仪表堂堂,回实验室之后再「咆哮」。

不过,当你千辛万苦搞到联系方式之后,你该怎么开口问呢?

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一个陌生的(大概率还不是本校)的师妹师弟贸然找到你,问你一堆关于导师的消息,你会直接说么?倘若导师极为严厉,你说会不会怕说了什么,消息传出去被导师怪罪?

这就像论文需要声明利害关系(conflict of interest)一样。但凡你问的学姐学长还在导师手下工作,他们之间就有一定的利害关系,这导致他们的回复有可能会自发美化导师(与导师关系很好),也可能出于畏惧而不敢说真话(导师与学生有利益冲突)。这种情况下,假如你不运用一些方法,你是无法得到有效信息的。更不用说,当你作为一个陌生人前来打听事情,必定会被一些敏感的人提防,更有甚者,一些导师会在招生季提前告诉手下研究生遇到打听的消息需要告知自己。

所以打听不到了么?也不是。

第一,你首先可以换一个思路。针对一个有一定产出的实验室,你不妨找一些过去几年(别差太远)的论文,找一下上面的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这些人不就是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了么!再具体一些!先找已毕业的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沿着近三年的论文去找人。能发论文的,多半深度参与过实验室运行,信息更准。

能和导师发出论文来,也就说明这些人不是「混日子」的人,而是深度参与实验室运行的人,因此他们的消息会更加准确。

同时,作为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他们和导师的利益相关会弱很多。倘若他们要说些导师的「坏话」也更加敢,说导师的优点也避免了当局者迷,更加客观。

此外,既然还在学术界,阅历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对你点评导师的时候也会更有的放矢。

第二,无论是已经毕业的还是在读的学姐学长,他们大概率不认识你(倘若本来就认识,就没有诸多纠结之处了)。因此,你作为一个有求于他们的陌生人,他们对你的这种帮助甚至有一定风险。所以,你一定要对提问进行准备,做好铺垫。

此种铺垫,不是什么「放长线钓大鱼」,也不是让你先提前三个月跟别人做「好朋友」——一个别校或者本校的大四同学突然来加研究生,对方很明显知道你的意图(他们当年也做过不是么),你「做朋友」的铺垫可以说毫无意义。站在对方的角度看,要么就是不想联系,要么就是想速战速决,无论是马上想把你邀请进来还是想要劝退,而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速战速决。

此处的速战速决倒也不是说只给你两三分钟交流,而是对方不会想和你反复聊天。对你而言需要反复询问的重大事情,在学姐学长看来可能就成了麻烦(心中暗念,给了这么多暗示还不明白)。

因此,你做的铺垫应当是提前做好问题列表。针对刚才上面提到的三个方向,各准备 2-3 个问题,力争在一次交流中,彻底搞清楚所有你能知道的细节。越多一次交流,越少得到信息,在对方愿意交流时候得到最多消息。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