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融合貌似是“重新洗牌”,更像是“大浪淘沙”。媒体融合大潮极其澎湃,后浪覆盖前浪,而主流媒体在这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许多传播新理念、新模式,它们是与科技进步融合发展、与社会生活变革相适应的产物。
融媒传播力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媒体融合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融掉别人,一个是被别人融掉。
媒体融合貌似是“重新洗牌”,更像是“大浪淘沙”。媒体融合大潮极其澎湃,后浪覆盖前浪,而主流媒体在这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许多传播新理念、新模式,它们是与科技进步融合发展、与社会生活变革相适应的产物。
《融媒传播力》一书,来自一位在主流媒体奔跑20多年、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兼备的资深媒体人曹苏宁。他依据大量的实践积累和长期研究,在书中深度剖析融媒困境,有助于主流媒体提升传播效能,实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战略要求。
书名:《融媒传播力》
著者:曹苏宁
出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原价:68.00元
包邮价:50.00元
作者简介
曹苏宁,高级编辑,“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副会长,《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曾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集团传播力建设小组负责人、集团媒体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广州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主任、新媒体编辑部负责人、大洋网总编辑。
作者对十多年来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和传播力进行了梳理,层层剖析了当下主流媒体和媒体生态圈的种种困惑,从政策愿景、系统变革、技术革命、媒体人角色变化等层面,瞭望未来的媒体趋势,就主流媒体发展提出了思辨模式。
全书分“标准之惑”“渠道之争”“叙事之变”“经营之苦”“用户之需”五篇,聚焦融合传播力建设的实践与观察,剖析作为媒体融合评价标准的传播力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评价标准的探索,重点分析“两微一端”模式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发展历程、自建客户端价值标准和误区,探讨纸媒在网络传播初兴阶段的内容生产应对策略、内容创新、呈现形态变化。
书中还分析了用户意识在内容生产中的作用、目标用户和流量入口的选择以及机构媒体内职业媒体人角色的再定位,透视主流媒体经营转型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借力政务自媒体深化垂直领域运营给出了建议。作者全方位、多视角地详尽剖析了融合传播力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做法、问题,以及作者作为参与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观察。作者认为,只有媒体中的先发者、坚定者,才能在系统性变革后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融媒传播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站在AIGC媒介革命的视点上,深入透析当代融媒的内容价值取向、叙事美学路径以及用户意识自觉、传播重构和社群再建,观点精辟而准确,作者以别开生面的融媒思维将传播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启人心智,引人思考!
——南京大学二级教授
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
周安华
曹苏宁先生拥有极其丰富的全媒体从业经验,他既长期在传统媒体夜班一线工作,又多年当过新闻网站总编辑和移动客户端内容、运营负责人,这本书是他尝试从实践到理论的“历劫”之作,他在书中所述,仿佛也是他在媒体融合前十年的“毕业仪式”。
——“观媒”创始人、总裁
薛陈子
本书目录
第一篇 标准之惑
第一章 作为媒体融合评判标准的传播力
第一节 传播力被作为评价标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第二节 融合传播力评价标准的探索
第三节 广义传播力标准的其他维度
第四节 新技术对传播力标准的扩展
第一节 “两微一端”模式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 判断自建客户端价值的四个标准
第三节 自建客户端应该避免的四个误区
第三章 “中央厨房”在生产流程再造中的是与非
第一节 局限:未完成的日常报道流程再造
第二节 缺憾:未成形的智能生产传播图景
第三篇 叙事之变
第四章 纸媒在网络传播初兴阶段的内容生产应对策略
第一节 直接基于传播对象需求的内容创新
第二节 在内容呈现形态上“浅”和“深”的波动
第三节 主流媒体对用户内容需求的辩证认识和实践
第四节 让受众参与报纸内容生产的探索和局限
第五章 内容价值的再认识及视听新媒介的兴起
第一节 对移动传播平台内容价值的再认识
第二节 视听新媒介在传播中的突出地位
第六章 新媒介叙事美学中的具象媒介精神
第一节 日常美学在新媒介作品中的应用
第二节 新媒介内容产品的“表现主义”基因
第七章 扩展现实对身体媒介的扩展
第一节 扩展现实对“体验真实”的扩展
第二节 扩展现实对叙事美学的扩展
第三节 扩展现实对传播场景的扩展
第八章 AIGC对媒体传播的改写
第一节 AIGC对传播主体的改写
第二节 AIGC对传播方式的改写
第三节 具身主体性的“逆改写”
第四篇 经营之苦
第九章 主流媒体经营转型的早期形态
第一节 从“卖版面”到“卖内容”“卖品牌”
第二节 关于经营转型“为”与“不为”的思考
第十章 借力政务自媒体深化垂直领域运营
第一节 借鉴县级融媒体中心整合县域政务资源的经验
第二节 破除政务自媒体之间的有形无形壁垒
第三节 避免政务自媒体运营的“路径依赖”陷阱
第十一章 重构“二次售卖”,兼顾“两级传播”
第一节 注意力经济“二次售卖”理论的再审视
第二节 在新的传播规律下重构“二次售卖”模式
第三节 抢抓第二级传播的尝试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五篇 用户之需
第十二章 用户意识在内容生产中的突出地位和持续强化
第一节 新媒介开放式内容生产的四个维度
第二节 媒体自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的关系
第十三章 目标用户和流量入口的选择
第一节 网络传播和用户群体的“非主流”特征
第二节 构建“非主流”传播的话语体系
第十四章 用户运营和社群构建的探讨
第一节 把“非主流”作为社群运营重点
第二节 通过社群运营扩大传播圈的迫切性
第三节 通过社群运营推动基层再组织化
精彩书摘
AIGC对媒体传播的改写
用未来考古学的研究方式来观察AI在媒体行业或传播领域的应用,从表面的、微观的层面看,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似乎是从“机器人写稿”这样的抽象媒介内容生成开始的,然后才有了AI作为辅助工具参与影像内容生成,最后是AI作为行动者独立自行生成虚拟影像内容。如果我们把考察的视野放得更宽,进行一个更长时间跨度的观察就会发现,通过算法生成内容,其实是从视觉层面的图像开始,而非文字开始。事实上,图像也比文字更适合通过算法来生成。学者李岩提出,人类很早就注意到在视觉层面代数和几何之间的算—图映射关系,比如黄金分割、斐波那契弧线的发现与阿罕布拉宫宫墙图案的关系。“我国不晚于商代发明的手工提花技术,可被认为是最早的计算机程序的图形信息存储系统。”这也符合塔尔德关于抽象事物“超逻辑模仿律”的两条重要原则:从高位到低位的模仿,从内心到外表的模仿。按照叙事学家龙迪勇的阐释,语词是一种具有更大优势的媒介,容易作为“范本”而成为图像跟其他媒介模仿的对象。
周雯教授在塔尔德、龙迪勇的基础上,提出媒介叙事范本具备一定的下行规律,往往从高位媒介叙事走入低位媒介叙事,正如图像叙事是对语词叙事的模仿,影像叙事是对图像叙事的模仿,而处于更低地位的虚拟现实叙事实际上是对处于更高位的影像叙事的模仿。从传播领域近年来在AI应用方面的历程来看,“机器人写稿”虽然很早就被关注,但AI真正作为传播主体、作为内容生成者受到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的重视,AIGC产品以被定义为“质变”的数量在各类媒体平台涌现,还是在其进入影像的生产之后。因为对于AI来说,“低位”的虚拟现实叙事模仿比其高出一阶的影像叙事相对更为容易,而直接模仿最高位的语词叙事,则要复杂得多。
一般认为,Deep Dream的发布和Open AI的成立,是2015年成为“通用人工智能元年”的两大标志性理由,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在通用领域独立自主生成内容的开始。2022年,《科学》杂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列为年度突破,并指出人工智能“入侵”了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领域——艺术创作和科学发现。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同一年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白皮书(2022年)》中则明确提出,“AIGC,印证了媒介内容创作的智能化变革”。
和人类历史上所有新技术一样,传媒领域对AI的关注和应用再一次体现出了“零时差”。在组织和机构方面,2023年3月,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确定与之江实验室合作打造短视频AI实验车间,并于7月正式启动国内媒体首条全流程短视频AIGC生产线。2024年2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8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浙江大学共建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AI实验车间揭牌。据“广电头条”微信公众号梳理汇总,截至2024年9月,全国有8家省级广电媒体和3家市级广电媒体已经成立了AIGC实验室、工作室。在内容生成的实践方面,2024年3月29日,央视《晚间新闻》在描述候鸟迁徙的背景资料时,采用了AI生成的视频;4月3日, 在央视《新闻直播间》关于强对流天气生成和预防的报道中,AI生成的视频再次出镜;重庆卫视在2024年3月9日成立AIGC应用工作室的发布会现场,发布了AIMV《重庆·山水之间》,杭州文旅的AIGC生产线截至2023 年底的AI生成内容累积时长已经超过2800分钟。AIGC已经成为新媒介领域的焦点,正在改写媒体传播。
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