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下身痒,主任用镊子取出13只阴虱,她忽略了1个生活细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7:28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9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下面一直奇痒无比,晚上根本睡不着,洗了也没用……”

门诊的时候,一位30多岁的女士小声地跟我说。她穿着干净利落,坐立不安,一边说着还不停抓挠。我们安排了妇科检查,几分钟后,主任皱起眉头,从她阴毛区用镊子夹出了 13只活蹦乱跳的阴虱

她当场吓得脸色发白:“我每天都洗澡,怎么会得这种东西?”

问题就出在她忽略的那个“细节”。

很多人一听“阴虱”,第一反应是“不干净”“性病”“不检点”,但实际上,阴虱并不是某类人群特有的问题。

阴虱是一种寄生虫,学名叫耻毛虱,属于虱子的一种,专门寄生在人体的粗毛区域,最常见的就是阴毛区,但也可以出现在腋毛、胸毛、甚至睫毛上。

它不像头虱那样跳来跳去,也不像跳蚤那样靠奔跑传播。阴虱不会飞,只能靠身体接触传播。而这个“接触”不一定是性行为,也可能是共用毛巾、内裤、床单甚至马桶圈。

所以,不代表你不乱,就不会得阴虱

这位女士一开始也无法接受。她有固定伴侣,私生活规律,卫生习惯也不错。

我们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她的问题可能出在一个“习以为常”的行为上:和别人共用浴巾

她和闺蜜一起出去旅行时共住一间民宿,洗澡后借用了对方的浴巾。她说:“反正是好朋友,没多想。”

可就是这一次,给了阴虱可乘之机。

阴虱的卵黏性很强,可以固定在毛发上,也能短时间存活在潮湿的毛巾和衣物上。一旦接触皮肤,就会迅速爬到新宿主身上。

也就是说,阴虱不一定来自“性”,而可能就是你和别人“共用”的那条毛巾。

感染阴虱后,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剧烈瘙痒,尤其是晚上睡觉时更明显。

这是因为阴虱在吸血的时候,会分泌唾液,刺激皮肤,引发过敏反应。

抓得厉害的时候,局部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甚至抓破后引起继发感染,出现脓液、异味。

有些人阴虱感染时间长了,还可能在皮肤上看到一种叫做“蓝灰色斑”的东西,这是虱子反复吸血后形成的色素沉着。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但却能成为传播源,像“隐形炸弹”一样,把虱子带给亲密接触者。

大多数人一听说自己得了阴虱,第一反应是洗澡、搓澡、狂用香皂。但很遗憾,这些方法根本清不掉虱子和卵

阴虱的卵附着力极强,普通洗浴无法去除,必须依靠药物治疗和物理清除

目前,治疗阴虱的首选方式是使用含有1%灭虫灵(Permethrin)的药膏或洗剂。常见的有:

灭虫灵洗剂(洗发水型):用于体毛区,涂抹10分钟后冲洗干净。

复方苯甲酸苄酯乳膏:适用于皮肤刺激较少的人群。

口服伊维菌素(仅限医生指导下使用):对重度感染者有效。

治疗期间,还需要剃除受感染区域的毛发,从源头断掉虱子的栖息地。

重点是,所有密切接触者都要一起治疗,包括配偶或性伴侣。否则只治自己,过几天又被“传染”回来。

只治疗身体还不够,阴虱的卵可以在衣物、床单、毛巾中存活1–2天

所以,治疗期间要注意:

贴身衣物、床上用品、浴巾全部高温清洗、暴晒或烘干。

无法清洗的物品(如毛绒玩具、靠垫),可以封入塑料袋中密封放置7–10天。

治疗完成前,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被褥、马桶圈。

这些步骤看似繁琐,但如果不做干净,很容易复发,甚至反复感染。

说到底,阴虱并不是“恶病”,也不是“性病”的代名词。它可防、可治,关键是你有没有搞清楚它的传播方式

很多人感染阴虱后羞于就医,或者误以为只是过敏、湿疹,反而拖出更多问题。

如果你发现身体某个部位突然剧烈瘙痒,尤其是阴毛区、腋毛区,用手电一照还能看到小虫子或虫卵,就要及时就医。

别怕丢人,医生见得多了,真正尴尬的,是你自己拖延导致病情加重。

毛巾、内裤、床单必须专人专用。再亲密的朋友,也不能共用私密物品。

住酒店、民宿一定带上自己的浴巾和内裤。别嫌麻烦,麻烦的是染上虫。

公共场所如桑拿房、游泳馆用完一定彻底冲洗,避免直接接触座椅或毛巾。

若有不明原因的阴部瘙痒,及时就医,不要自己乱用药。

阴虱并不可怕,它不会飞,也不会跳,只要你不让它有机会靠近,它就永远离你而去。

别再把“干净”当作理所当然,真正的干净,是你对生活细节的警觉。

参考资料: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常见寄生虫病防控知识手册》,2023年版

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官网)关于阴虱(Pubic Lice)科普页面

《中国性传播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22年修订

来源:梁世秀医生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