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核心盟友校园遇刺身亡:美国政治暴力循环加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8:14 1

摘要:2025年9月10日,美国保守派阵营突发重大事件——特朗普核心政治盟友、“美国转折点”组织创始人查理·柯克,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犹他山谷大学的公开演讲中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这起恶性事件再次将美国日益失控的政治暴力问题推向全球舆论焦点,也让“政治暴力已成美国残酷

2025年9月10日,美国保守派阵营突发重大事件——特朗普核心政治盟友、“美国转折点”组织创始人查理·柯克,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犹他山谷大学的公开演讲中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这起恶性事件再次将美国日益失控的政治暴力问题推向全球舆论焦点,也让“政治暴力已成美国残酷常态”的论断得到又一惨痛印证。

遇刺现场与后续反应:从哀悼到复仇呼吁的急速转向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柯克当时正回答观众关于“大规模枪击事件与跨性别枪手关联”的提问,颈部突然中弹,现场陷入混乱。截至目前,枪手身份、政治倾向及作案动机仍未明确,警方尚未锁定嫌疑人。

事件发生后,美国官方迅速作出反应。特朗普下令全国降半旗至9月14日晚间,以悼念这位坚定支持者。美国两党初期罕见达成一致,纷纷谴责这一“卑劣的政治暴力行为”——加州州长、民主党人加文·纽森直言“此类行为在合众国无立足之地”,曾遭柯克批评的纽约市长左翼候选人佐赫兰·曼达尼也公开谴责暴力。

然而,短暂的悲痛很快被尖锐的政治对立打破。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真相社交”上先是悼念柯克“是个从头到脚都很棒的人”,随后迅速将事件归咎于“激进左翼”,声称政府将“追查所有参与暴行的人”;美国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更直接在社交平台X上宣称“左翼就是谋杀的政党”。

右翼阵营的反应更为激烈:佛罗里达州共和党众议员安娜·保利娜·卢纳将袭击归咎于“腐烂的众议院和腐败媒体”,用大写字母发文控诉“你们每个称我们为法西斯的人都这样做了”;极右翼组织“骄傲男孩”前领导人恩里克·塔里奥则转发国会山骚乱事件相关帖文,公然呼吁“发动战争”,复仇论调在保守派舆论场迅速蔓延。

遇刺者柯克:争议与影响力并存的保守派旗手

作为特朗普最受瞩目的年轻盟友之一,柯克的政治生涯充满争议,也极具影响力。他2012年创办的“美国转折点”组织,以在大学校园推广保守价值观、为共和党候选人争取年轻选民为核心任务,在2024年特朗普竞选连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被视为保守派阵营“拉拢青年群体的重要桥梁”。

柯克本人以“煽动性言论”闻名,常因争议观点引发舆论风暴:他曾公开称“30多岁女性不再处于最佳约会状态”,质疑黑人飞行员获得工作是“航空公司为追求多元化而降低标准”,同时坚决反对跨性别权利,是持枪权的坚定倡导者。

值得关注的是,在遇刺当天,柯克还曾深度介入另一暴力事件——乌克兰难民伊琳娜·扎鲁茨卡在北卡罗来纳州轻轨列车上被刺身亡案。他在社交媒体发布案件视频截图,直言“必须将这起谋杀政治化”,指责“政治运作让有14次前科的凶手逍遥法外”,却未料数小时后自己也倒在枪口之下。

数据与案例:美国政治暴力为何愈演愈烈?

柯克遇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近年政治暴力浪潮的最新缩影。数据显示,美国社会对“政治暴力的接受度”正以惊人速度攀升:

- 芝加哥大学安全与威胁项目2025年5月调查显示,约40%民主党人支持“用武力让特朗普下台”,25%共和党人认同“动用军队阻止反对特朗普议程的抗议”,这一比例较2024年秋天翻倍。

- 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FIRE)在柯克遇刺前一天发布的民调显示,34%美国大学生支持“在特定情况下用暴力阻止校园演讲”,较2021年的24%大幅上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则发现,20%美国人认为“政治暴力至少有时正当”,若对方政党先使用暴力,这一比例骤升至60%。

与此同时,政治相关暴力事件频发:2024年特朗普两次遭遇暗杀企图,同年12月联合健康保险总裁布赖恩·汤普森遭枪杀;2025年4月,民主党籍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什·夏皮罗家遭纵火;6月,明尼苏达州一名民主党州议员及其丈夫被假扮警察的男子开枪打死;8月,美国疾控中心总部遭持枪歹徒袭击,一名警察殉职。法官、民选官员报告的“威胁与骚扰”数量也创下新高。

分析指出,多重因素共同催生了这一危机:经济不安全感加剧民众焦虑,种族与人口结构变化引发部分群体恐慌,社交媒体“回声室效应”放大极端言论,阴谋论与个人怨恨交织,再加上美国长期存在的枪支泛滥问题,让原本聚焦政策分歧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演变为“你死我活的个人仇恨”。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直言:“美国基本上就是一个火药桶,当前政治激进化程度和对暴力的支持度,比过去4年任何时候都严重。”

全球警示:言论武器化与民主空间收缩的风险

美国政治暴力的蔓延,不仅让国内陷入“暴力催生暴力”的恶性循环,更对全球产生潜在威胁。布鲁金斯学会在“监测民主支柱”系列文章中警告,部分美国政策制定者可能以“应对政治暴力”为借口,压制非暴力运动、限制集会与言论自由,甚至鼓励报复行为,“这种将‘呼吁和平’的言论武器化的做法,会对全球民主与非民主国家的公民空间造成实质性破坏”。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称,柯克之死的特殊性在于,现场影像即时传播与舆论瞬间爆发,让“政治暴力的示范效应”被无限放大;《洛杉矶时报》则在社论中指出,美国未来的暴力风险,不仅源于左右翼极端主义,更源于“体制信任崩塌、民众希望尽失”后,披着政治外衣的混乱与愤怒——这种情绪若持续扩散,将成为威胁全球政治稳定的隐形炸弹。

马里兰大学研究员迈克·詹森的判断更显悲观:“无论是否认同当前政府,它8个月来已深刻改变美国。有人热爱,有人憎恨,憎恨者开始行动,热爱者则以行动对抗,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将国家拖入深渊。”如今,柯克的遇刺让这一担忧变得更加现实,美国能否打破政治暴力循环,不仅关乎其自身民主走向,更将对全球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尤西子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