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犹太教对于“吗哪”(Manna,希伯来语:מן)的解读远不止于一种神奇的食物,而是充满了深层的神学、伦理和灵性含义。它被视为理解神人关系的典范,其解读是多层次的。
犹太教对于“吗哪”(Manna,希伯来语:מן)的解读远不止于一种神奇的食物,而是充满了深层的神学、伦理和灵性含义。它被视为理解神人关系的典范,其解读是多层次的。
以下是犹太教解读吗哪的几个核心维度:
1. 字面叙事(Peshat)中的基础意义
在《托拉》(《出埃及记》16章;《民数记》11章)的叙事中,吗哪是:
· 神圣的供应: 上帝在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泊的40年间,每天从天上降下的食物,用以维持他们的生命。
· 考验与信任: 其降下有明确的规则(每日收取当天的份,第六天收双份以备安息日),这是一个考验,旨在训练以色列人完全依赖和信任上帝的每日供应,而不是囤积和为自己忧虑。
· “是什么”: 《圣经》描述它像芫荽籽,白色,味道像掺蜜的薄饼(出16:31)。
2. 拉比释经(Midrash)中的深度挖掘
拉比们(《塔木德》和《米德拉什》的作者)从不满足于表面,他们赋予了吗哪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 信仰的试金石:
· 吗哪的规则要求人们只收取当天的量(除安息日前夕),信任第二天上帝会再次供应。那些因焦虑而多收的人,发现吗哪会生虫变臭。这被解读为:对上帝缺乏信心,本身就会“腐蚀”神圣的恩赐。
· 个体化的恩典:
· 一个美丽的米德拉什指出,吗哪会根据食用者的灵性状态和身份而呈现不同的味道。对于婴儿,它尝起来像母乳;对于年轻人,像面包;对于老人,像蜂蜜;对于病人,它甚至易于消化并有治疗效果。
· 含义: 这表明上帝的恩典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以满足其独特的需求。神圣的滋养能适应任何容器。
· “属天的粮食”:
· 吗哪被称为“天上的粮食”(诗篇78:24)和“天使的食物”(诗篇78:25)。拉比们认为,吗哪并非普通的物质食物,而是一种原始的、灵性的滋养,直接来自神圣领域。食用它的人,其身体被一种更高阶的物质所维系,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在旷野期间几乎没有排泄的需要(《塔木德》Yoma 75b)。这是一种灵魂而非肉体更直接参与其中的进食。
· 与《托拉》的类比:
· 这是最核心的解读之一。拉比将吗哪类比为《托拉》本身。
· 就像吗哪必须每天收取,《托拉》的学习也必须每天进行,不能一劳永逸。
· 就像吗哪在晨露之后降下,《托拉》的学习需要谦卑(如水)和清新的心态。
· 就像吗哪有多种味道,《托拉》的教导也有无限多的层面和解读,能满足每一个寻求者。
· 就像吗哪是免费的恩赐,但需要弯腰拾取,《托拉》的智慧是神赐的,但需要人付出努力去获取。
3. 神秘主义(卡巴拉)的视角
在卡巴拉中,吗哪的解读更加深奥:
· 神圣流溢的通道: 吗哪被视为从最高天(Atzilut)流溢出的神圣能量(Shefa)的物理显现。它是连接天上与地下的管道,将灵性滋养物质化。
· 隐藏的光: 一些卡巴拉文献将吗哪与创世第一日被隐藏的“神光”联系起来,是一种纯粹的神圣能量,被包装成可食用的形式来维持以色列人的生命。
4. 伦理与生活实践(Halakhic)的关联
吗哪的故事直接影响了犹太人的生活实践和律法思维:
· 为安息日做准备: 吗哪在第六天降下双份,为安息日做准备,这确立了为安息日提前准备的律法原则(Eruv Tavshilin)。
· 祝福的重要性: 《塔木德》从吗哪的叙述中推导出,在进食前必须背诵祝福,以承认食物最终来自上帝,而非我们自己的努力。
· 对日常工作的态度: 虽然吗哪是神迹,但以色列人仍然需要走出去、收取、研磨、揉搓它(民11:8)。这教导我们:人必须付出努力(Hishtadlut),即使结果最终依赖于上帝。神迹发生在自然的框架内。
总结:吗哪的多重含义
在犹太教眼中,吗哪远不止是历史中的一种食物。它是:
1. 信任的课程: 教导人们完全依赖上帝的每日供应。
2. 《托拉》的隐喻: 代表需要每日研习、有多重滋味的神圣智慧。
3. 个体化的恩典: 上帝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需求提供滋养。
4. 灵性的食粮: 连接物质世界与神圣领域的媒介。
5. 律法的源头: 为安息日准备、背诵祝福等日常实践确立了基础。
吗哪的故事的核心信息是:生命的真正维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灵性的,都来自于神。我们的责任是以信心、感恩和努力去接收这份恩赐。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