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之前,我也还是这样一个暴躁妈妈,不过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脑科学研究的文献,让我改变了想法和做法。
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叮嘱孩子:“快点去写作业!”
“我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儿写。”
半个小时后,再次提醒孩子:“怎么还不写作业?”
“马上吃饭了,我吃完再写。”
吃完饭后半小时……“作业到底还写不写?!”
“知道了,马上——”
最可气的是,你急得火烧眉毛,人家那边还稳如老狗。
摊上这么个严重拖延的娃,老母亲分分钟要原地爆炸!
不久之前,我也还是这样一个暴躁妈妈,不过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脑科学研究的文献,让我改变了想法和做法。
当孩子磨蹭时,大脑里正在经历风暴
哈佛脑科学实验室利用一组核磁共振图像,揭示了一个真相:
当孩子拖延时,他们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负责理智规划)和边缘系统(本能情绪中心)正在进行“拉锯对抗”。比如:
前额叶说:“该写作业了。”
边缘系统却说:“不要!作业太多了,题目太难了!”
而当家长提高音量催促时,孩子的边缘系统更会拉响警报器,甚至“劫持”大脑——
让理智活跃度暴跌17%,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直接进入“懵圈状态”!
所以,科学真相是:催促不会激发行动,只会激活恐惧。
这就是为什么你越吼,孩子越不动,甚至被吓得僵在原地一动不动。
三大“不要脸”战术,激活孩子自律脑神经
要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根本无法承载成年人的焦虑。
换种方式,比如把催促换成询问:“需要我帮助吗?”,效果会更好。
很多时候,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靠家长“不要脸”养出来的。
当你放下权威的面具,愿意当个“丢脸”的真实爸爸/妈妈,或许才能激活孩子大脑的自救开关!
经哈佛认证的三大“不要脸”战术,家长们或可多多尝试:
❶适时“认怂”
其孩子的大脑更像一台需要预热的机器,如果强硬下达指令,它可能会直接宕机。
我们可以用迂回战术:把指令拆成小目标,骗过孩子的本能防卫机制。
比如昨晚,我家娃需要背一篇500字的讲稿,看着他退宿的眼神,我便抱着他哀嚎:“我也还差一篇文稿,要不这样,你先背前面3段,我写个初稿,咱们谁赖皮谁是小狗!”
——把对抗变同盟,把任务变游戏,孩子不仅没了对抗,还跃跃欲试。
❷摆烂式复盘
传统的家长,喜欢纠孩子的缺失,比如检查作业:“生字错了两个,口算错了3题……”
而“厚脸皮”父母,会在孩子身上挖宝藏:“你居然自己理清了书包!作业面干净,字也工整了许多……”
孩子的大脑会对你的积极反馈分泌多巴胺,这样的效果,比纠错强一百倍!
❸戏精式示弱
镜像神经元实验表明,当父母展示脆弱时,孩子共情力会直线飙升!
比如孩子赖床,我家宝爸就戏精附体:
他会模仿机器狗的声音哭诉:“哎呀~有人绑架了我!超级英雄快来解救我!”
儿子瞬间变身“超人”,一下子蹦起来,一把夺过玩具笑道:“别怕!我救你啦!”
——当你卸下权威面具,孩子反而变得更有担当。
从今天开始实践,"厚脸皮育儿法"
很多传统家庭喜欢分工:即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一个严父,一个慈母。
但孩子也会看脸色行事,对白脸唯唯诺诺,对红脸放肆耍赖,长久下来没有实质性效果,还可能学会投机取巧、逃避责任。
明星模范家庭郭晶晶夫妇就曾表示:
“我们家从不分红白脸,要错一起认怂,要严一起硬核。”
其实当“厚脸皮”的爸妈一点都不难,从这些小事开始就行:
• 自控计划2.0版
遥控器不藏了,手机禁令也取消,我只告诉孩子,“你今天有两次自由电子产品的时间,每次半小时,如果做不到,那明天就自动取消这项权利哦。”效果出奇地好!
• 任务大作战
我们给孩子准备了一个任务打卡器,每完成一项记一次勾勾,每满10次勾勾解锁一次周末美食或游玩的特权。现在孩子每天打卡可积极啦。
• 家庭角色反转日
每月选个周末,让孩子当家里的“CEO”。比如上周,我们家的CEO给全家下达了21点上床睡觉的指令,还煞有介事地一个个检查我们的刷牙情况。这种换位体验,比十次说教都管用!
莞妈说
要我说,身为家长,咱大可不必再端着“完美父母”的架子了,当个会哭、会笑、会耍宝的真实大人,其实挺好~
当你坦承“妈妈也会偷懒”、“爸爸也会犯错” 时,孩子的自律开关,反而会自动打开。
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需要假面下的高压,而是真实的陪伴,和恰到好处的引导。
来源:莞家妈妈